百姓一條命值多少錢
(圖/本報系資料照)
我們生活在數字的世界裡!最近的許多數字更是迷惑人心。
《一條命值多少?人命的價值誰能決定》是記者珍妮.克利曼所寫的一本書。她爲《衛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撰稿,也爲BBC製作紀錄片。我們總以爲生命是無價的,但事實是世界每天都在爲生命標價!
根據該書的追蹤調查:一名職業殺手的收費是15180英鎊,約臺幣65萬;世界最昂貴武器的價值是4千億美元,約臺幣128兆;一份壽險的理賠金額是20萬英鎊,約臺幣850萬;一具人體屍體的市場價格是5千美元,約臺幣16萬。作者寫出爲人命訂出12種價格的故事,其中差異極大,年齡、國籍、種族、性別或性別取向,都對這條命值多少造成很大的影響。
生命無價可能是假的,但當生命成爲價格標籤,你願意面對真相嗎?你真的願意承認別人的命比你更值錢嗎?
這是一個現實的世界,是個無情的數字社會!我們的生活總有數字與分數圍繞。當你看到川普用關稅高低決定與各國的關係,從10%到破200%,把過去的貿易伙伴變成敵人;全球股市跟着高高低低,你的身價與自信隨行情昨是今非;行政院近日推出4100億元特別預算,看似呼應在野黨的要求提高,卻把之前被在野黨刪除的臺電1千億元補助、撥補健保200億元死灰復燃;執政黨推動大罷免以意識形態試圖選舉重來,几席得重選的預測分歧,背後看不到的是各縣市一組組人心的撕裂。種種數字高低的背後根本是假象!
我們正被數字操控而不知,結果是人人無形中變成重「量」不重「質」。但人類經驗往往告訴我們,「質」與「量」其實同等重要,有時候質還比量更重要。
作爲一個「人」,你的價值可能正被簡化爲按贊數、觀看次數與追蹤人數;你的身價用存款與股票、房地產來計算;領袖的施政滿意度由民意調查所左右並決定。量化數字可以讓人輕輕鬆鬆進行比較,量化數字高低也很簡單就能換算成金錢。但當數字凌駕於人性,其實是危險的。例如,如果你發佈的貼文、瀏覽數是來自討厭你、不支持你的人呢?
萬事萬物都被量化的結果,我們將忽略了道德與現實,對「人類價值」失去了終極反省與思辨。川普正用數字來看待美國未來能不能偉大?賴清德也相信國會席次的數字決定了施政的未來。但我們能擺脫數字的牽絆,拿出勇氣與自信來決定我們共同的未來?還是就是不願面對這個世界的真相,甚至殘忍地不顧百姓的一條命值多少錢?(作者爲資深媒體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