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天重組誕生1.7萬億證券業航母:國泰海通的野心與變量
中國資本史上重要的一刻來了。
4月11日,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併重組正式落下帷幕,新的"國泰海通"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了更名上市儀式。這場歷時191天的重組,將"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合併爲"國泰海通",並憑藉1.73萬億元的總資產和3283億元的淨資產,躍居中國證券業的龍頭地位。這不僅是"新國九條"發佈後首例頭部券商合併,更是近十年來全球證券行業最大規模的併購之一。
這場合並,不僅是一次資本的聯姻,更象徵着中國證券市場的一次歷史性躍遷。從分散走向集中、從追趕走向領跑,重塑了中國證券行業的格局。
在全球投行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這場由國家意志主導的"航母級整合"將深刻改變券業生態,推動資本市場功能升級,承載着中國資本市場走向高質量發展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雙重使命。然而,整合之路並非坦途:系統融合、管理磨合、估值壓力與海外合規挑戰接踵而至。這是一次能否從"大"走向"強"的實戰檢驗。航母已出塢,能否破浪前行,考驗的不僅是規模,更是戰略的穿透力與組織的韌性。
191天完成合並:一次制度引擎驅動的證券大洗牌
自從2024年9月5日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宣佈合併重組以來,整個過程展現出了"上海速度"的高效。合併過程從治理架構調整到行政審批,再到最終的更名上市,僅用了短短191天,創下了中國乃至全球證券併購歷史上的最快紀錄。
合併的具體時間線如下:
• 2024年9月5日,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宣佈合併重組,成爲新"國九條"實施後的首例頭部券商合併。
• 2024年12月13日,合併方案獲得股東大會高票通過,標誌着公司治理程序完成。
• 2025年1月20日,香港聯交所批准作爲換股對價而發行的國泰君安H股上市及允許交易,結合此前上交所審覈通過和中國證監會同意合併,本次交易完成了全部行政審批程序
• 2025年3月13日,完成換股吸收合併及配套資金的相關新股發行登記,重組工作宣告圓滿完成。
這場重組不僅僅是兩家券商的合併,更是在新"國九條"政策背景下,由政策主導的一項"國家意志"產物。其核心邏輯,是通過打造一個頭部券商旗艦,率先破局行業"散、弱、小"的結構性頑疾。
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賀青在致辭中表示,國泰海通的成立將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競爭力,並推進金融強國建設。他強調,國泰海通將憑藉更強的資本實力、完善的業務體系、優秀的專業人才和廣泛的網絡佈局,爲股東、客戶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國泰海通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健也指出,國泰海通的成立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體現了上海國企改革深化的成果。他強調,公司將繼續堅持"投資者爲本"的治理理念,強化核心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世界級投行。
上市儀式現場,上交所與國泰海通簽訂《證券上市協議》,國泰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A股證券簡稱由"國泰君安"正式變更爲"國泰海通",A股證券代碼"601211"保持不變。
綜上所述顯示出此次合併不僅是兩家券商的商業行爲,更是一次政策主導下的金融改革行動。
合併背後的四重深意
從行業整合的視角來看,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併不僅是單純的企業戰略選擇,而是響應資本市場變革趨勢、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關鍵一步。通過這次合併,證券行業的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向"頭部集結"傾斜,以下四重深意值得我們關注:
其一:證券行業優勝劣汰格局中的"頭部集結"
近年來,中國證券行業的"多而不強"問題日益突出。儘管券商數量衆多,但真正具備全球定價權、跨境整合能力和全鏈條服務能力的投行巨頭鳳毛麟角。通過此次合併,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無論是在經紀業務、投行業務,還是國際業務上,都形成了全面領先的競爭優勢。合併後的總資產、淨資產、客戶覆蓋、國際佈局等各方面實現了"1+1>2"的協同效應,打通了從本土投行向國際一流券商邁進的路徑,進而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其二:外資券商加速涌入後的本土防守
隨着2023年以來高盛、花旗、瑞銀等外資券商相繼完成在華控股擴張,外資對中資券商的產品力、組織力與品牌力形成了"碾壓式競爭"。若中資券商沒有及時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可能會在高淨值客戶與機構業務市場中落於下風。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具備雄厚的資源積累和國際化經驗,合併後將具備與外資券商展開"攻防戰"的能力,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跨境業務等領域將佔據先機,形成更加穩固的本土防守屏障。
其三:地方國資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一槍
2025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國企改革深化的關鍵節點。上海市作爲金融國資的重鎮,早在2025年1月20日召開會議時便提出,要加速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與結構調整,深化戰略性重組與專業化整合。此次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併,不僅是金融國企改革的重要成果,也爲上海市國資改革提供了"模板"。通過此次合併,上海希望通過整合國資資源,提升產業集中度,推動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爲全國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經驗借鑑。
其四:"新國九條"落地後的首個證券行業樣板工程
2024年4月發佈的"新國九條"提出,要提升頭部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打造航母級券商,強調功能導向而非數量導向。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併正是對這一政策精神的直接回應,表明中國證券行業將加速向集中的頭部主導格局過渡。這一合併的高效完成、體量龐大、資源整合效率高,展現了政策引導下資本市場結構性重構的方向,也爲未來其他行業龍頭整合提供了可複製的樣板。
頭部做大,格局重塑
這場合並不僅讓國泰海通躋身頭部,更將重塑整個行業格局。
合併後的國泰海通不僅僅改變了中國證券行業的排名,更在全球證券市場中提升了中國券商的整體能級。其總資產規模達1.73萬億元,歸母淨資產3283億元,資本實力位居行業第一。
國泰海通2025年一季度報告披露,"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組合在2025年一季度充分釋放潛力。數據顯示,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人民幣112.01億元至人民幣124.45億元,同比增加350%至400%。其中投行、資管、財富管理等業務增長最爲顯著。公司客戶數超過4000萬,覆蓋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標誌着國泰海通已經成長爲一家真正具備國際配置能力和本土服務能力的"超級券商"。
在財富管理方面,國泰海通計劃將"君弘"和"e海通財"App進行後臺融合,打造統一的數字財富平臺,提升客戶黏性與交易轉化率;海通證券2024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財富管理客戶數量1875萬戶,託管客戶資產規模2.61萬億元。報告期內,"e海通財"APP月度活躍數583萬人,行業排名第四。國泰君安2024年半年報顯示,期末君弘APP手機終端用戶4080.33萬戶、較上年末增長0.9%,平均月活用戶排名行業第2位。
此前,證券行業APP月活榜等數據榜首常年被華泰證券"漲樂財富通"APP佔據。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兩家合併完成後將成爲證券行業"一哥",龐大的客戶基數下,其APP如果合二爲一,很有可能成爲各項指標遙遙領先的新巨無霸。不過根據目前市場報道來看,兩家APP合併後如何處理的細節,應該還未完全落實。
與此同時,這場"航母級合併"也預示着中國券業正式步入一個分化顯著、結構重塑的新階段:
首先,頭部券商加速做大,中腰部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國泰海通的合併標誌着券業"頭部效應"的全面顯現。其資產、資本、客戶基數和國際化程度遙遙領先,大概率吸引更多大項目和高淨值客戶。這將直接壓縮中腰部券商的生存空間。過去,中型券商還能依靠區域關係、政策紅利或細分定位謀生,而如今,在"大而強"導向下,資源和市場信任正加速向頭部集中,馬太效應日益加劇。
其次,中小券商或將加速併購,主動尋找"護身符"。頭部券商整合的示範效應,可能引發行業內一輪"跟隨式整合潮"。地方國資、金融控股平臺等將成爲中小券商的潛在歸宿。未來幾年,區域性券商併購案例有望密集出現,甚至不排除監管部門推動"組團式"整合,加快行業集中度提升。
此外,同業競爭邏輯發生根本變化,從"拼通道"轉向"拼綜合能力"。過去依靠利差業務和通道套利的中小券商,將逐漸被邊緣化。國泰海通展現出的業務協同效應,重塑了券商的業務邊界——從本土服務走向全球配置,從單一牌照向一體化金融服務平臺進化。中小券商若無法在特定領域構建護城河,將面臨客戶被系統性蠶食的局面。
國家級項目資源也將加速向頭部券商集中。隨着科創、國企混改、大宗資產盤活、REITs等新興資產製度落地,那些資金體量大、政治屬性強、統籌難度高的項目將更傾向於頭部券商承接。這意味着中小券商不僅利潤空間被壓縮,還將在優質項目資源爭奪上徹底"失聲"。
最後,外資券商與頭部中資券商的"雙寡頭對峙"格局初現。高盛、花旗、瑞銀等外資券商加速在華擴張之際,國泰海通的橫空出世可視作中國金融安全的一道"國家防線"。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同業之間的"價格戰",而是從制度博弈、服務體系、跨境能力全維度展開的戰略對抗。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場"做大做強"的新週期下,頭部券商的增長將繼續拉大與中小機構的差距,行業的"金字塔結構"將進一步固化。"不轉型,就淘汰;不升維,就出局",這不僅是對中小券商的警示,也是在行業加速進化中的生存法則
結語:一場整合的開始,也是一場金融變局的序章
"國泰海通"的誕生,不只是兩家券商的資本聯姻,更是中國證券行業"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躍遷。它代表了政策頂層設計與市場力量的協同推進,也意味着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重構從邊緣試點進入核心改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