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續命、夜晚續杯!「日咖夜酒」為什麼會成為年輕人的生活顯學?
日咖夜酒的好處,對消費者而言,白天一杯咖啡的專注,夜晚一杯調酒的放鬆,剛好滿足不同心境下的需求。 Photo: Pexels
近年來,「日咖夜酒」成爲各個城市生活的新潮流。白天是一家咖啡館,夜幕降臨後,燈光一變、音樂一放,立刻轉身爲酒吧。這樣的空間切換,不僅在臺北、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蔚爲風潮,也開始蔓延到二三線城市,成爲許多年輕人創業的選擇。對經營者而言,這種「一店兩用」的模式,能有效提高坪效,將原本閒置的夜晚時段轉化爲收益;對消費者來說,白天一杯咖啡的專注,夜晚一杯調酒的放鬆,剛好滿足不同心境下的需求。
然而,隨着這股潮流快速擴散,也萌生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股風行的背後,是代表着「消費降級」?還是反映都市年輕世代的生活方式轉變?
日咖夜酒最大優勢:提高空間使用率
租金、人力不斷攀升,成爲餐飲業的顯學。而「日咖夜酒」的最大優勢,就是提高坪效,同一個空間白天服務咖啡客羣,夜晚再轉爲微醺場景,把時間價值拉到最大。
根據財政部統計處,臺灣「咖啡服務產業」2023 年銷售額突破 400 億新臺幣,顯示白天咖啡需求依舊強勁。而中國市場則在夜間消費上展現潛力,小酒館業態在 2023 年規模已達 1,487 億人民幣(約 6,695 億新臺幣),預計 2027 年突破 1,800 億(約 8,100 億新臺幣)。數據意味白天與夜晚的需求都在增加,混合業態自然成爲新選擇。
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白天 150~200 元的咖啡、夜晚 350~500 元的調酒,比專門酒吧便宜,但依舊保有氛圍,落在「剛好能負擔」的區間。從價格來看,的確顯示出一種消費降級的跡象。
場景轉換迎合年輕人的需求
部分品牌的「日咖夜酒」店裡,高達 90% 的白天客人願意延續消費,晚上再點一杯酒。 Photo: Pexels
如果因爲消費力就把「日咖夜酒」歸類爲降級,未免過於片面。許多店家投注大量心思在「場景切換」上,白天以簡潔明亮的木質桌椅、輕快音樂營造工作與社交氛圍;夜晚則換上昏黃燈光、帶有節奏的音樂,推出限定調酒。有數據顯示,部分品牌的「日咖夜酒」店裡,高達 90% 的白天客人願意延續消費,晚上再點一杯酒。對消費者來說,場景轉換不是是一種「疊加」的體驗,同樣的空間,延伸出兩種不同的社交語境。
並非所有日咖夜酒都能成功
無法建立清楚的品牌樣貌,難以觸及到年輕客羣。 Photo: Pexels
有些店鋪在經營壓力下,夜間酒水品項過於簡化,氛圍與專業度難以與正統酒吧相比,結果客人白天坐滿,晚上卻冷清。或是因爲調性模糊,無法建立清楚的品牌樣貌,難以觸及到年輕客羣,進而收場。
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 2019~2024 年的研究,六都中包括餐酒館/酒吧在內的門店數量與密度有明顯上升;臺北市更在 2023 年餐飲業營收首度突破新臺幣 2,000 億元,年增幅在六都中最高。政府也透過「活躍臺北夜經濟動能」政策延長營業時間、鼓勵夜間商圈與觀光,以支持夜間消費。
從上海到東京,日咖夜酒盛行
就像臺灣知名的日咖夜酒品牌 Fake Sober,每晚都成功吸引衆多年輕人,帶動信義區的消費。不過這股潮流並非臺灣獨有,上海的 Seesaw Coffee 與 Tims 都曾推出「咖啡加啤酒」或「白天咖啡、晚上調酒」的專門店,企圖抓住年輕人對便利與氛圍的需求。
東京的表參道與涉谷一帶,近年也出現多間白天是精品咖啡、晚上變身酒吧的複合店,例如 æ(ash)是一間創意型咖啡吧,主打永續概念。白天提供咖啡與輕食、環保設計。晚上則變身爲調酒吧,營業時間從中午到深夜。日本市場特別注重細緻體驗,許多店家將「咖啡風味」直接融入調酒,成爲特色。
首爾弘大與江南地區的咖啡文化則與夜生活高度重疊,不少店家直接以「24 小時咖啡酒吧」自居。韓國年輕人消費趨勢明顯,白天求工作與學習空間,晚上則轉爲社交聚會。這與臺灣的 Z 世代心理相當接近。
日咖夜酒更像是亞洲大城市在房租高漲、年輕人消費模式轉變下的一種靈活生活方式。
精緻而不奢侈的生活哲學
日咖夜酒並非退而求其次,用合理的價格,便能獲得白天與夜晚兩種不同的氛圍與儀式感。 Photo: Pexels
多份報告指出,Z 世代偏好低酒精、調酒,甚至無酒精飲品,「微醺」已取代「豪飲」成爲主流。雖然健康意識提升,但每週仍有許多人會選擇外出聚會,追求兼顧氛圍的場域。
對他們而言,日咖夜酒並非退而求其次,而是一種「小奢侈」,用合理的價格,便能獲得白天與夜晚兩種不同的氛圍與儀式感。這種消費習慣,展現當代都市生活的轉型。不是單純的消費降級,而是消費結構的改變,如何在高壓的都市生活裡,有「更省」的選擇,也是年輕世代「精緻而不奢侈」的生活哲學。
如果以這樣來看,日咖夜酒既是降級,也是升級,降的是價格,升的是多元生活體驗。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