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拆解|聊中國電動汽車 美頂流博主“豔羨”頂級車企“感嘆”

近日,美國知名博主約瑟夫·詹姆斯·羅根(Joe Rogan)在他的播客節目中談及中國電動汽車時,認可和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約瑟夫·詹姆斯·羅根:

中國的電動汽車真的太厲害了,它們真的很先進。它們的懸掛系統甚至比德國豪華品牌的懸掛系統還要先進。

比如他們做了一個演示,讓一輛中國電動汽車開過障礙道路,同時也讓寶馬和奔馳汽車進行同樣的測試。寶馬車通過的時候非常顛簸,而中國電動汽車整個測試過程都貼着地面平穩行駛,顛簸幾乎被懸掛系統完全吸收了。

中國電動汽車的表現好太多了。

毫不掩飾對中國電動汽車豔羨之情的,不只是美國網紅,甚至還有同業競爭對手。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 (Jim Farley)近日在美國智庫阿斯彭研究所舉辦的活動上也做出類似的感嘆。

吉姆•法利:

讓我感到自愧不如的是,現在全世界大約70%的電動汽車是"中國製造",他們的技術遠遠領先。

上車的時候你不需要配對手機,你的數字設備會自動和車機系統連接。車內有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對話,電子支付系統已經內嵌在車裡,你可以在車裡買電影票。車機系統有面部識別功能,所以它知道誰坐在了哪個座位上,也知道這個人喜歡什麼樣的媒體內容。

除此之外,中國車企的成本控制和質量把控也優於西方企業。

這並不是全部,吉姆•法利還在訪談中直言,在電動汽車製造領域,美國需要向中國學習核心技術。

吉姆•法利:

我們對比亞迪做了許多功課,它是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領先者,從中我們有很多發現。

舉例來說,美國的電動汽車很少用磷酸鐵鋰電池,它們比我們常用的(三元鋰電池)成本低30%,同時擁有約兩倍的電池循環次數,電池儲量不容易衰減。此外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低,但火災風險也低。中國車企在實踐中主攻磷酸鐵鋰電池,而西方則主攻三元鋰電池,三元鋰電池起火風險更高、成本更高,但能量密度高。

福特下一步計劃在經濟型車型上轉向使用磷酸鐵鋰電池,但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的知識產權掌握在中國手裡。很多人沒意識到,中國擁有一些美國需要的知識產權。

白話拆解

約瑟夫·詹姆斯·羅根和吉姆·法利的評論,觸及了電動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問題。

長期以來,機械製造、性能調校、駕駛體驗、成本控制、能源經濟性等等指標,決定了汽車作爲消費品的"市場競爭力"。而在全球能源轉型這個"風口"到來之時,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快速成長,依託的是國家的政策支持、行業的技術攻關、完整的產供鏈佈局和龐大的市場需求。

所謂"性價比",指的是同樣的價格選擇更高的配置,或同樣的配置選擇更低的價格,這是市場公平競爭環境下消費者的自主、理性選擇。

與此同時,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正在以典型的"中國效率"推動產業生態的"跨界融合"。

智駕系統快速迭代提升駕駛感受,移動互聯技術讓汽車成爲智能終端的重要節點。未來,電動汽車將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將成爲移動的生活與辦公空間、智慧交通的組成部分、數據交互和能源供應重要節點等等。而在這些新領域,中國已經不是產業實踐的"追趕者"而是"領跑者"。

正如吉姆·法利在阿斯彭的訪談當中提到的,福特每年都會購買最新款的中國電動汽車,運回美國進行極限測試,並且進行極端細緻的拆卸研究。如果中國汽車僅僅是靠補貼實現大賣的"廉價次品",福特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