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好看的?臺中防汛設備遭點名「監控有死角」 市府迴應了

臺中市議員陳雅惠呼籲市府防汛不能只是紙上作業,包括監控設備、抽水站和通報系統都必須在第一時間啓動。(馮惠宜攝)

楊柳颱風來襲,臺中市防汛措施再受關注。市議員陳雅惠13日指出,根據臺中市審計處最新報告指出,市府雖持續投入經費推動防洪建設,但多處淹水熱點依然存在「監控死角」;對此,直批防汛不能防汛設備不能只是「擺好看」;對此水利局迴應,廣設淹水感應器及AI人形辨識技術降低淹水風險。

依據審計處審覈報告,2022年至2024年臺中市府編列預算7504萬元,計劃增設15處道路淹水感測點、122處雨水下水道流量監控站及其他監控設備,並強化既有設備的即時通報功能,以縮短災情反應時間。但審計單位實地查覈卻發現,柳川排水系統、上安裡等長年積淹水地點,至今仍未納入即時監控範圍,部分抽水站甚至尚未接入智慧監控平臺,導致防汛系統仍有明顯缺口。

其中,審計處也建議,市府應針對高風險地區,優先布建監控設備,完善抽水站監控連線,並結合智慧防災系統,即時監測水位與運轉狀況,以提高防汛效率。

水利局迴應,臺中市於各區陸續佈設淹水感測器,布點位置除參考經濟部水利署公佈的淹水潛勢圖外,也納入颱風豪雨期間民衆通報的積淹水點位,2024年「凱米颱風」、2025年「丹娜絲颱風」時適時發揮功效。此外,柳川一、二期河岸亦已建置30座CCTV監視器與水位計,並導入AI人形辨識技術。

另有關審計處關心部分感測器未有數據的原因,水利局也說明,經過市府近年加強防汛工程改善,許多易淹水點已見成效,因此感測器也未偵測到警戒;對於審計處建議是否需要遷移,水利局考量近年極端氣候頻繁,後續是否遷移或取消佈設,仍須謹慎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