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之後,Kimi悄然佈局AI+醫療|智能涌現獨家

文|周鑫雨

編輯|蘇建勳

《智能涌現》獨家獲悉,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月之暗面,近期對AI醫療產品進行了佈局,用於提升旗下產品Kimi在專業領域的搜索質量,並且探索Agent等產品方向。

針對上述信息,月之暗面迴應《智能涌現》:Kimi近期持續在優化財經、法律、醫學等專業領域的搜索信源質量,希望給用戶提供更可信、可靠的高質量回答。

據《智能涌現》瞭解,月之暗面自2024年年底,就開始組建醫療產品團隊,並在2025年3月對醫療相關背景的人才進行了公開招聘。

知情人士對我們表示,目前月之暗面對AI醫療產品的佈局還在早期探索階段,主要還是完善Kimi本身的功能生態。

至於是做面向C端用戶的問診,還是面向專業醫生的輔助問診工具,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智能涌現》,月暗“還遠未到決策的階段”;“目前主要是招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士,先把用於模型訓練的知識庫搭建起來,同時做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

對於靠To C通用場景工具起家的月之暗面而言,進軍醫療這樣一個垂直而艱澀的領域,是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醫療對結果準確性的極高要求、不同科室的複雜生態、公開高質量醫療數據的稀缺,都讓醫療成爲AI企業難以啃下的一塊骨頭。

但切入難,往往意味着入局者少。在“六小虎”之中,百川智能就踩準了競爭相對空白的區域,選擇All in醫療。

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高頻剛需、非臨牀環節的場景,AI醫療已經驗證了自己的商業化能力,比如醫生效率工具、患者就診管理。

在美國,一家名爲OpenEvidence的AI醫療公司,旗下面向專業醫生的AI專業診斷Copilot,月度訪問量已經達到30-40萬,其中醫生用戶達到了20萬。該公司還在AI醫療平臺上跑通了廣告變現模式:製藥企業、醫療器械廠商通過投放,相關的產品廣告信息會在診斷過程中推薦給醫生。

當下,月之暗面試水醫療領域的考量,還是爲了增強Kimi的競爭力。

自2024年3月靠“長文本”概念和及時投流出圈以來,除了個別功能組件的更新,Kimi的產品形態和功能,在2024年並沒有大的迭代。

多名員工曾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大舉燒錢投流的同時,產品能力卻沒有迭代更上,就會影響用戶留存。

這份擔憂,在市場競爭加劇的當下,已經成爲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在對話型AI產品的戰場上,不僅有App 3個月MAU達1.9億的DeepSeek,還有騰訊的元寶、阿里的夸克等強勁的大廠對手。

產品功能單一的風險,月暗已經有所意識。2月中旬,Kimi叫停了安卓平臺的投流,大幅削減了iOS平臺的投流。

知情人士稱,內部開了近6小時的討論會,最後決定停止激進的投流策略,迴歸到產品能力本身。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