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誠醫藥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或爲零

7月15日,百誠醫藥披露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報告期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爲0-600萬元,同比預計大幅下滑95.53%-100%,扣非後淨利潤預計虧損900萬元-1500萬元,同比預降107.31%-112.18%。

上半年業績預計仍將大幅下滑

百誠醫藥爲一家綜合性醫藥研發企業,其業務包含醫藥技術受託研發服務(CRO業務)、研發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定製研發生產服務(CDMO)。

對於業績變動原因,百誠醫藥僅提及,今年二季度公司加大了自主研發技術成果轉化,收入環比增加,同時嚴控成本和費用,2025年上半年較2024年全年實現扭虧爲盈,但並未披露同比2024年上半年大幅下滑的原因。

而2024年百誠醫藥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21.18%、119.39%,分季度來看,歸母淨利潤前三季度爲正,在第四季度出現大額虧損,當季歸母淨利潤爲-1.94億元。從板塊來看,臨牀前藥學研究、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滑42.76%、26.67%,僅有臨牀服務同比增長10.48%。但三類產品的毛利率均同比出現個位數的下滑。

今年一季度,多家CRO企業在經歷了2024年業績低谷後重新回到增長態勢,其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等頭部企業均實現了營收、淨利潤的雙重增長。但百誠醫藥的業績卻在持續下滑,報告期內營收同比下滑40.32%,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152.59%。對於今年一季度營收下滑,百誠醫藥給出的原因與2024年業績下滑的一樣,均是因仿製藥業務受集採、MAH制度等政策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百誠醫藥今年1月17日披露的2024年業績預告中,曾預計2024年的歸母淨利潤盈利4500萬元-6500萬元,同比預增83.45%-76.1%,但4月17日又修正了預告,預計歸母淨利潤虧損3150萬元-5350萬元。

對於差錯原因,百誠醫藥稱,基於謹慎原則,對於資產負債表中存在合同終止履約跡象的研發項目,根據合同雙方洽談意向方案或期後終止協議約定,相應衝減收入4000萬元;對年度報表中涉及可抵扣虧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不予以確認,導致所得稅費用增加4500萬元;對個別客戶予以單項計提壞賬準備,導致稅前利潤減少1000萬元,合計減少9500萬元。從最後披露的2024年年報來看,其歸母淨利潤虧損5274.28萬元。針對此差錯,百誠醫藥表示,公司將以此爲鑑,在以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加大研發投入尋找新業績增長點

當前,我國醫藥產業正在由仿製爲主向創新爲主轉變,在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上市許可人制度(MAH)、創新藥醫保談判等系列政策的推進下,創新藥研發生產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在已經進入“紅海廝殺”階段的仿製藥領域,傳統仿製藥CRO競爭加劇,轉型佈局高端仿製藥和創新藥研發勢在必行。

在仿製藥方面,百誠醫藥表示,公司已着手研發前景良好、供應短缺、具有一定技術壁壘的藥物品種,在研產品重點包括吸入製劑、緩控釋製劑、透皮給藥製劑等高端仿製藥。

創新藥研發方面,百誠醫藥自主創新藥物研發項目廣泛佈局於腫瘤、自身免疫、神經精神及呼吸道疾病等關鍵醫療領域。研發重點集中在開發針對全新藥物靶點的創新治療方法,旨在爲特定疾病提供全球首創(first-in-class)的治療方案,以及針對已臨牀應用的成熟靶點開發全球最佳(best-in-class)或具有顯著突破性和差異性的治療方案新一代療法。受託創新藥研發方面,涵蓋新藥的發現和開發,還包括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方案解決。

加大創新藥研發投入,也是影響利潤的重要原因之一。據2024年年報披露,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百誠醫藥依然加大了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2%,爲3.18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增至39.69%。其已成功建立並推廣了多項關鍵技術平臺,不斷推動創新和高附加值藥物的研發,取得1類新藥的2個IND(新藥臨牀試驗申請)批件,完成11個2類新藥的IND,已獲得10個IND批件。今年上半年也加大了自主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百誠醫藥表示,公司不斷加速創新轉型,在創新藥領域的佈局日益完善。

不過,高端仿製藥和創新藥的研發難度和週期等遠高於低端仿製藥,研發投入的增加又難以在短期內帶來顯著收益,而百誠醫藥總體業務規模相對較小,又正處於調整期,在仿製藥業績持續萎縮、創新藥研發短期難見回報的過渡期內,其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差異化定位,在創新藥領域實現突破,擺脫業績下滑的頹勢,仍需時間檢驗。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