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AI的教育輔助功能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應用普及,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對人工智能給教育領域帶來的新變革,我們還需辯證看待,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領域,既要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力度,又要統籌各方力量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確保中小學生既會用、善用,又不濫用人工智能工具。
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了《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科學規範使用,加速構建人工智能引領的創新教育生態。
爲防範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獨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明確禁止學生直接複製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爲作業或考試答案,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開展批評性思維訓練,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文化偏差,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和甄別能力。
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過程中,需切實保障學生隱私與數據安全。應明確要求構建覆蓋數據安全、倫理審查、內容監管的全鏈條保障機制,如嚴禁師生在使用時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據,各中小學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單”制度,僅允許符合教育場景需求且數據安全合規的工具進入校園使用。相關部門也將對技術供應商的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及傳輸等處理流程實施動態審查,切實維護學生個人信息安全與合法權益。
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場景中僅處於輔助地位。在教育教學中,應始終堅守師生互動在知識傳授、思維培養中的核心地位,確保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有機統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全面發展。(作者:李 丹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