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好未來的「AI神器」能解嗎?丨潛望A
文 | 白嘉嘉
雙十二在即,今年教育品牌直播間的C位,毫無疑問是搭載了大模型的各式硬件產品。
在科大訊飛(002230.SZ)的十來個抖音直播間裡,主播口若懸河地向觀衆推銷T20Pro、C10Pro學習機、翻譯筆等產品。本站有道(DAO.US)同樣不遺餘力地宣傳聽力寶、詞典筆等學習工具「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好未來(TAL.N)則圍繞學而思學習機祭出了「買1送5」的價格法寶。
教育一直是最受關注的大模型落地應用場景之一。一方面具備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大量的教學數據、個性化學習的強烈需求以及家長強勁的付費意願,也讓AI+教育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因此,我們能看到一衆教育品牌紛紛圍繞着「AI+教育」展開了佈局,甚至部分企業已經通過硬件產品吃到了AI的紅利。
然而,這股AI熱中,好未來卻顯得有些剋制。作爲教培三巨頭中唯一堅守K12領域的企業,好未來僅推出了一款只能做數學題的MathGPT,與友商看似「無所不能」的大模型形成了鮮明對比。推廣學而思學習機時,也將重點放在了師資和課程的積累上,而非AI。
某種程度上,好未來與AI之間莫名的距離感,正是AI與教育之間的關係的真實寫照——能在某些領域產生正面影響,但距離帶來質變還遙遙無期。
好未來在AI領域的佈局並不複雜,主要有兩個核心——數學場景和AI對話學。
MathGPT是好未來在本輪AI熱中推出的拳頭產品,也是它與市面上的各式教育大模型打出差異的關鍵。
如MathGPT這個名稱所示,它的定位是國內首個數學領域的大模型。與其它大模型相比,MathGPT專精數學領域,提供的答案更加細緻,包含「分析」、「詳解」、「點睛」三個部分,分別對應題目分析、答案詳解和關鍵考點。
客觀來說,將資源集中在數學領域,不失爲一項明智的決策,讓好未來能夠錯位競爭,迅速佔領消費者心智。
事實上,好未來一直相當擅長做取捨。過去與新東方在教培市場交鋒時,就繞開了新東方在英語教育方面的長板,將理科教育作爲發力的重點。而這些在理科領域積累下來的師資和教學經驗,則在今天成爲了好未來重注數學大模型的底氣。
“好未來在數學的數據和業務上有20年的積累,有大量的教育數據的積累和持續生產教育數據的能力,所以選擇做這個難而正確的事情。”好未來CTO田密稱,好未來希望用自己在數學和AI上的多年積累,做好AI大模型時代的數學基礎工作。
雖然好未來宣稱,MathGPT是面向全球數學愛好者和研究機構的模型,但無論從功能還是頁面設計來看,MathGPT的核心定位依舊是K12教育的輔助軟件。基礎頁面中分別將題目分成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大類,每個大類下包含相應教育階段的諸多知識點。譬如高中大類下包含集合、數列、極座標系等32個知識點。
目前,MathGPT已經通過審覈開放公測,所有人均可登陸好未來官網免費試用這款大模型。田密表示,未來將持續對AI大模型技術進行投入,改善其速度和準確性。同時,基於MathGPT的產品級應用也正在加速研發中,將於近期發佈。
MathGPT之外,AI學習機是好未來重點佈局的另一項產品。
好未來公衆號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學而思學習機將成爲MathGPT的核心落地產品,陸續上線「AI對話學」、「AI講題助手」、「中英文寫作助手」等功能。產品升級後,“學而思學習機也順其自然成爲了AI學習機”。
「AI對話學」是好未來學習機與競品拉開差距的關鍵。
根據官方解釋,與過去只能通過大量刷題來判斷學生弱項的AI相比,「AI對話學」可以通過與學生就單一問題展開多輪對話,細分步驟進行定位,快速分析出學生的薄弱點。
AI學習機的效果見仁見智。有家長認爲好未來從教育品牌的立場出發做硬件,在系統和內容設計上更能直擊痛點,AI對話學有助於孩子查漏補缺。也有人懷疑通過幾輪對話就判斷學生的弱項在哪裡過於草率。
唯一確定的是,學習機確實給好未來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IDC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好未來學習機出貨量約九萬臺,在國內學習平板市場排名第四,市場份額上升至8.6%。
整體來說,好未來在AI領域的佈局不算廣,只有MathGPT和學習機兩項。這或許與它K12教培機構的企業基因有關。相比於技術,好未來的競爭力主要來源於過去積累的師資力量、課程研發、教學經驗。此外,雖然AI的功能在今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與專業教師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本質上仍是教育品牌做深價值的輔助。
從財報中也能看出類似的邏輯,好未來第二季度的淨收入爲4.11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941億美元增長40.1%;淨利潤3790.2萬美元,同比大漲4916%,扭虧爲盈。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於公司的核心教育業務的擴張以及新服務和市場的開發,是「雙減」後長期業務轉型的開花結果。
本輪AI熱興起之後,用大模型講教育故事的品牌扎堆涌現。從「AI+」的形式區分,這些故事主要可以分爲三類。
第一類是將大模型與旗下的硬件產品相結合,通過賣硬件的方式增加營收;第二類是利用大模型的內容生成、邏輯推理能力打造「AI助教」,併爲用戶推薦過去積累下來的優質內容,繼而產生消費。第三類則是利用大模型的編程能力,與學校合作開發管理系統。
三條路徑立足於不同的企業基因,目前教育品牌的普遍打法是圍繞自身核心資源重點拓展相應路徑。換而言之,只有深入到具體的應用場景,才能看出各大品牌的路線差異。
對比本站有道與科大訊飛。
本站有道搭載子曰大模型的虛擬人口語教練Hi Echo和科大訊飛基於星火大模型的App星火語伴同樣能實現「英語對話」功能。星火語伴更傾向於針對目標測試開展專項訓練,在「模考」頁面中分別設置了雅思、託福、四六級考試的專項場景。而Hi Echo則更側重於全流程陪伴,可以根據用戶水平自動調節虛擬人的英語水平。
而在一些雙方都具備技術積累和市場基礎的領域,這些品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產品撞車。本站有道和科大訊飛均在發展過程中在翻譯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訓練資源和硬件產品,因此在「AI+」的故事中,雙方都針對詞典筆等品類進行了升級,並主打「學習+專業」雙場景通用。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訊飛是少數三條路徑均有所佈局的企業之一。過去在學校以及G端的業務積累,使得科大訊飛的大模型得以更加順暢地入駐教育系統。今年8月,科大訊飛發佈了在訊飛教育數字基座上搭載星火大模型V2.0的應用開發助手,教師只需要通過「請幫我搭建一個學生離校管理應用」這樣的自然語言,就能在學校管理系統中生成輕量應用。
口語訓練、硬件、教育系統,科大訊飛與本站有道的對比恰好能夠展示出不同教育品牌因爲企業基因的差別,而在「AI+教育」領域呈現出的路線之差,而這也是教育品牌在本輪大模型熱中展開競爭的普遍模式,孩子王、作業幫、好未來佈局AI的邏輯均類似。
不過,過往的業務積累所形成的競爭壁壘不是絕對的。
由於本輪AI熱的技術原點就是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同時,基礎大模型的能力越高,就越能以較低的時間和算力成本訓練出符合要求的垂類大模型,因此各家大模型即便因爲背後的數據庫而在細分場景上暫時呈現出專業程度的不同,仍有不少企業認爲這是彎道超車的絕佳契機。
其中最典型的是百度(9888.HK)和阿里(9988.HK)。
疫情期間,釘釘暫時性地成爲了K12學校開展線上教育的替代性產品,繼而順理成章地在教育領域有了一席之地。背靠全國最大的雲廠商阿里雲,釘釘同樣拓展了學校管理系統開發業務。
此外,百度和阿里還分別推出了小度青禾學習一體機、真智能大屏護眼學習機Z20,均主打「AI+教育」。
顯然,這條本就擁擠的賽道正在涌入更多的實力強勁的對手。所有新老玩家都必須時刻警惕,對手的AI巨錘,究竟會在何時突然揮向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自從ChatGPT掀起AI熱之後,「AI+教育」就是市場上最具想象力的故事之一,不論從社會公平的角度,還是從商業前景的角度,它都是打開企業業績天花板的新機遇。
從行業的角度出發,AI確實解決了一些痛點。
教育服務本質上是個性化服務,需要因人而異。但過去的學習硬件產品過於模式化,不能針對性地制定學習計劃、查漏補缺。而大模型確實有望讓過去僵化的人機交互產生新的變化,就像「AI對話學」。
從好未來角度出發,將大模型融合進硬件產品的誘人之處其實不僅在於增強硬件產品的競爭力,也同樣爲它搭建起了一條全新的內容匹配機制。
對任意一個教育品牌來說,至少在眼下這個階段,AI還只是一粒未來有可能長出參天大樹的種子,真正的價值核心,仍是名校/名師等內容資源。
但在傳統的賣課模式中,這些「內容」的變現路徑其實非常有限。舉個具體的例子,除非家長有心培養孩子在AI領域的興趣,否則不太可能主動去搜索AI相關的興趣課程。
而經由對話的模式,品牌可以自然地在用戶提及相關領域的時候,推薦相應的興趣課程,通過積分、點播甚至是會員制的手段引導用戶產生消費。
不過,因爲學習機的主要受衆是兒童,用戶對於收費和內容的要求會比其他場景更高,在大模型熱興起之前,學習機就是消費者投訴收費問題的重災區,甚至能看到不少家長投訴軟件內置色情、暴力內容的新聞。
除了收費和內容生態的問題,好未來們也需要更進一步建立衡量學習硬件效果的標準。
學習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長期工程,涉及的變量很多。家庭、學校、補習班、孩子個人的意願,每一環的變動都有可能對最終的結果產生影響。
因此大多數時候,消費者無從判斷產品質量的好壞,加上產品買方與賣方間存在信息差,許多家長只是出於「不敢讓孩子落後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才購買了相應的產品。
客觀來說,業內並非沒有嘗試解決這個問題。譬如好未來的學習機就添加了「校內精準查漏補缺」功能,可以直觀展現學生對於每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但可惜的是,這項功能仍未升級到更深層的學習能力評定。從技術上來說,這項升級並非遙不可及,好未來在推廣「AI對話學」曾明確表示,可以定位學生究竟是計算能力薄弱還是解題邏輯能力薄弱。
最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當下的大模型廠商們還是未能解決教育領域更關注的「幻覺問題」。
「幻覺」是大模型的一種「通病」,使用過大模型的人就會知道,它常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雖然硅基研究室在過去的採訪中提問過許多大模型廠商,它們是如何應對幻覺問題的,但從實際體驗出發,目前仍沒有任何一款大模型產品能提供解決幻覺問題的完美答案。
而在教育領域,這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好未來在MathGPT的官網展示了它與GPT-4做數學題的正確率對比,MathGPT最高能達到0.73,而GPT-4只有0.53。擊敗GPT-4依舊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成就。但客觀來說,0.73的正確率,恐怕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對這個成績滿意。
AI究竟能在教育領域引起多大的變化?市場上漂浮着許多「天翻地覆」的答案。但事實是,AI並沒有改變這個領域的格局,企業競爭的焦點仍是內容、渠道和產品的積累,而AI無非是幫它們在各個領域添了一把火。
或許,真正的變化尚未浮出水面。又或許,期待AI一勞永逸地解決教育領域的諸多問題,本就是技術主義者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
參考資料:
單季度大幅扭虧爲盈,好未來持續押寶大模型,鯨媒體
MathGPT全面開放!將落地學而思AI學習機,好未來
《好未來深度報告:科技教育打造美好未來》,弘則研究
《好未來深度研究:龍頭轉型,核心業務恢復增長,科技助推新發展》,民生證券
“雙減”後首次扭虧,好未來2024財年二季度賺了3790萬美元,界面新聞
大模型+教育競逐新賽道,科大訊飛率先交出答卷,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