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亮相武漢 這次他打的不是籃球
新華社武漢8月6日電(記者樂文婉)美職籃(NBA)球星吉米·巴特勒6日亮相武漢。不過這一次,他打的不是籃球,而是一項風靡美國且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瞭解、嘗試的新興運動——匹克球。
在武漢好燃時刻體育公園一塊巧妙搭建的小型匹克球場地上,巴特勒與來自浙江的匹克球選手蔡翔搭檔,與兩位匹克球好手進行雙打“搶七”對決。這場不到十分鐘便結束的表演賽看似“小打小鬧”,卻在不少圍觀市民心中種下一顆新的種子。
“能啓發更多人蔘與運動是件很棒的事情,無論是籃球,還是匹克球。”巴特勒在賽後說。
巴特勒的臨時搭檔蔡翔年僅23歲,學習匹克球不到一年的他不久前在中國匹克球巡迴賽江西上猶站奪得男單冠軍。他也是這項運動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巴特勒是我的偶像,他的硬漢風格以及在球場上的拼搏精神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學習。”蔡翔說,他特意從浙江趕來,只爲與偶像同場競技,而晚上他又要趕往越南參加匹克球公開賽。
儘管這塊迷你比賽場地看起來讓身材高大的巴特勒“略顯憋屈”,但比賽過程卻妙趣橫生。塑料球在球拍與地面間清脆彈跳,每一次得分巴特勒都會和蔡翔擊拍相慶。最終,他們以8:6贏得這場比賽。
“我感覺巴特勒沒有太多匹克球的基礎,但在打球過程中,他展現出的運動能力、反應速度和協調能力都是頂尖的。”蔡翔說,“這正是匹克球的魅力所在——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匹克球於20世紀60年代誕生於美國,它融合了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點,使用帶孔塑料球和略大的乒乓球拍,場地面積約爲網球場一半。匹克球小場地、輕器材、低門檻、高樂趣等特點,使其迅速在北美走紅。
蔡翔說,他原是網球運動員,但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鄭欽文奪金、國內掀起網球熱潮之際,他卻選擇改打匹克球。
“我思考過,覺得國內匹克球發展前景可期。”蔡翔說,匹克球有着“全民適配”屬性。“小到3歲,大到70歲都能打。而且對場地的要求也不高。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瞭解這項運動。”
據巴特勒的對手、重慶匹克球運動員王廣茂觀察,近年來單單在重慶,匹克球人羣基數與比賽數量就呈指數級增長。與此同時,全國匹克球賽事也從去年的近百站翻番至200餘站。
“打匹克球的感覺很刺激。”王廣茂說,“通常比賽是三局兩勝,20至30分鐘就能結束,節奏快,成就感也強。”
據中國匹克球巡迴賽運營單位、北京非凡領越體育事業部總經理宋鴻飛介紹,中國匹克球的快速發展有兩個關鍵因素:門檻低、社交屬性強。他說,匹克球的推廣普及離不開系列賽事的舉辦。“中國匹克球巡迴賽涵蓋從50積分到2000積分不等的各級別賽事,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省份。”
今年,中國匹克球巡迴賽1000積分的比賽約有16站、青少年比賽7站、團體賽4站,全國各類低級別比賽數量則近千場,明年賽事規模和數量還將有增長。
匹克球的快速推廣也爲場館運營者帶來了新的商機。
在全國多地考察過板式網球、壁球和匹克球發展情況後,武漢好燃時刻體育公園負責人翟一鳴選擇投資建設匹克球場地。“我們現在有三塊戶外匹克球場地,平均每小時收費80多元,但場地基本天天爆滿。”爲此他在其他項目中規劃了6至8片室內匹克球場地,預計明年交付使用。“武漢夏天太炎熱,室內匹克球場的運動體驗會更好,而且對於運營者來說,全天候場地租賃,也能相應縮短投資回報週期。”他說。
與此同時,業內也意識到中國匹克球“明星效應”不足的問題。“中國匹克球在等待一個爆發式發展的契機,它的親民性和時尚屬性很強,如果能引入明星跨界,會有很大幫助。”翟一鳴說。
而這次巴特勒的出現,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試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