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實習基地變成就業“直通車”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中國人民大學構建就業實習實踐長效機制
把實習基地變成就業“直通車”
本報訊(記者張贇芳)“跟隨鄉村振興辦公室的同事們下鄉,我觀察到,幹部們在嚴格執行政策的同時,也和村民親切地談論着村裡的大事小情。基層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人情’二字,閒話家常的實質是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近日,回憶起202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勝利鄉人民政府的實習經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徐凝依然記憶猶新。
徐凝從本科開始就立志服務基層,這次實習讓她經歷了心態與思維的革新——“此前覺得專業能力非常重要,但實習之後發現,除了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並貼近羣衆。”
在中國人民大學,像徐凝這樣通過實習實踐,瞭解並進入真實工作環境,獲取實際工作經驗,從而實現就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爲幫助在校生增加工作經驗、提升就業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構建了就業實習實踐長效機制。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丁莉婷介紹,學校與各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400餘個高質量就業實習實踐基地。自2012年起,持續13年開展“知行合一”等學生實習實踐品牌項目,系統化組織學生參與實習實踐活動,實習實踐基地遍佈全國50餘個地市。
爲了讓實習實踐更精準地對接就業出口,在實習實踐地點、形式、內容的選擇上,各學院更是緊扣專業特色,對接國家戰略急需與就業市場需求,切實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洪蕎表示,法學院將“訂單式”培養理念深度融入實習實踐過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每學年吸收人大法學院學生進行專項實習。法學院與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海淀區人民法院、通州區人民檢察院、通州區人民法院及北京市漢坤律師事務所等司法及法律相關機構共建專項實習項目,使學生得以在真實的業務場景中錘鍊專業技能。
爲響應涉外法治工作戰略佈局,法學院創新實訓課程,深化實踐育人。記者瞭解到,2025年春季,法學院選派43名師生赴廣東深圳及浙江義烏開展了45天實訓,採用“政府出題—學校答題—社會檢驗”聯動模式,聚焦大灣區仲裁、知識產權、跨境破產及國際貿易糾紛,讓學生深度嵌入地方前沿法治工作一線,在實務專家指導下協同解決真實複雜問題。
翻看法律碩士生孫藝丹的實習記錄本,法律文件的翻譯、證據整理、熱點案例彙編、調研法律問題等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在漢坤律師事務所的實習讓我親身體驗了知識產權商標方向的實際工作內容和流程,全方位提升了我的職業認同感、責任感。”對於以後的大學生活,孫藝丹說,“我會向着成爲合格律師的目標堅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