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親子鑑定”做到3000多年前

來源:人民日報

考古工作者看到一片墓地,首先想到的不是將出土多少稀世珍寶,而是墓葬結構、家族關係——這片墓地埋的是誰?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生前曾發生過什麼故事?

歷史時期的大家族,會以墓碑、墓誌的方式留下自己或家族的痕跡,但夏商周時期的平民墓地無法通過文字講述自己的故事。此前,考古學者往往依靠分析墓葬之間的距離遠近、分佈形態,推測墓主人之間的關係可能爲夫妻、父子等,但苦於沒有證據可以驗證。直到近年,生命科學技術在考古研究中充分應用,使考古工作者“替古代平民說話”成爲可能。

我們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內發現了一片西周中期的平民墓地,目前已發掘了33座墓葬。這批墓葬的隨葬品很少,少的一件陶鬲,多的三件陶器,只有一座墓隨葬了銅錛鑿,顯然是一般平民的墓地。但他們的排列關係清晰,互相之間基本沒有打破,人體骨骼保存也很好,因此我們得以提取到其中的DNA,把“親子鑑定”技術做到3000多年前。

通過高精度的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北京大學寧超研究員團隊復原了這片墓地中各墓葬之間的家族關係。我們發現,墓葬大致可分爲南北兩個片區,北區家族關係極強,共有18個人存在親緣關係,南區的家族關係則較弱。

北區墓葬主要是兩個家族,各自以父系遺傳爲紐帶,之間存在“姑舅”關係,親緣關係十分密切。其中一個家族的四代男性都被我們發現,以第二代和第三代最爲興旺。三位第二代男性中,有兩位娶了妻子,他們各有兩個孩子,埋葬在他們身邊。

其中一對夫妻是近親結婚,他們擁有共同的曾祖,屬於“沒出五服”的親戚。一般女性會隨丈夫埋葬,但這對夫妻的女兒卻埋在了他們身邊,這是爲什麼呢?根據體質人類學的鑑定,這名女子有較嚴重的脊柱側彎,在30多歲時就早逝了。可能是由於身患殘疾,終身未嫁,被父母呵護了一生,最終埋葬在了父母身邊。

以上小故事反映的是歷史的細節,但更爲重要的是他們背後所代表的家庭、人羣和社會結構。

整片墓地的墓葬中多用殉狗,其中還有一些墓葬底部有小坑內埋狗的現象。腰坑殉狗是商代流行的葬俗。因此,我們判斷這些墓主人是殷商時期的遺老遺少,還沿用着前朝的習俗。

四代家族樹是國內首次復原如此完整的古代家族樹,十分“吸睛”。不過,墓地南區那些親緣關係不強的墓葬也不應被忽略。埋葬在這片墓地的,可能既有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又有兩三人組成的小家庭,甚至還有一些獨立的個體,共同組成了這一小片社羣,反映了西周燕國家族關係、社會結構的複雜性。

未來,DNA研究結合碳14測年、同位素分析、體質人類學鑑定和傳統考古學方法等,將會爲我們講述更鮮活的燕國故事。(王 晶 安妮娜)

(作者單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29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