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決戰》3罷免、3結果!回顧「罷韓、刪Q、拆樑」輸贏在哪

從2020年高雄市長韓國瑜(左)遭罷免,到2021年臺中立委陳柏惟(中),以及2024年基隆市長謝國樑(右)的罷免案,臺灣已歷經三場制度極限測試。(中時資料照合成)

726大罷免投票即將來到,朝野鬥了一年也將面臨民意再次考驗。雖然此次反藍委的大罷免行動挨批,是綠營在立委選舉中「選輸想翻桌」,但回顧臺灣近年來一樣有類似罷免投票,投票過後也帶來不同的政治情勢。《中時新聞網》在今年上「726大罷免」投票前,特別整理回顧三次較具象徵性的罷免選舉,讓讀者想想,發起罷免到底是爲了什麼?國人又學到了什麼?

從韓國瑜到謝國樑:三場罷免案得票數與投票率全紀錄。(中時新聞網/陳友齡製圖)

近年來,臺灣較受矚目的罷免共有三次,分別是2020年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2021年臺中立委陳柏惟罷免案、及2024年基隆市長謝國樑被罷免案;這三場選舉制度的極限測試,結果恰好依序展現出臺灣民主制度的三種可能:「壓倒性通過、驚險過關、與最終失敗」。

2020年,時任高雄市長韓國瑜。(中時資料照)

2020年6月6日,韓國瑜成爲臺灣史上首位被成功罷免的直轄市長。其投票率僅42.14%,但高達939,090張同意票擊潰了僅25,051張不同意票。罷韓行動被視爲對其「落跑選總統」與施政態度的不滿集體宣泄。

2021年,時任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圖/本報資料照)

2021年10月,臺中第二選區爆發政治地震。地方勢力與國民黨聯手發動「刪Q」運動,最終以77,899張同意票險勝73,433張不同意票,投票率51.72%,成爲史上首件成功罷免立委案例。罷免方訴求以「失言紀錄、政治偏激」爲主軸,被罷免的陳柏惟則強調這是一場政治獵巫。

這場選舉反映的,是當政黨對決進入社區、選區的微觀鬥爭時,罷免也可能轉化爲民粹與對立的劇場。

基隆市長謝國樑。(中時資料照)

2024年10月13日,基隆市民投下對謝國樑的「不罷」裁定。儘管投票率達50.44%,但同意票僅69,934票,未達門檻也低於不同意票86,014票,罷免案最終失敗。這場行動讓人見識到制度設計的另一面:當反對者無法有效突破「雙門檻」障礙,即便社會聲量再高,罷免也會止步於程序。相反地,謝國樑也須揹負更高監督力道。

全臺大罷免,24件國民黨立委罷免案將於7月26日投票。(本報資料照片)

回頭來看726罷免行動,美其名是近年民間發起最廣泛、跨黨派的罷免潮,但背後仍脫不了綠營協力操作、綠媒唱和。尤其,此次罷免理由最後竟變成所謂的抗中,把不挺賴清德當局的藍委都視爲中共同路人,簡單粗暴,不知能獲得多少選民認同?過程中各地檢調單位「大砲打小鳥」重辦藍營不實連署案,也令人質疑國家隊助攻罷免。另方面,藍營在此場罷免與反罷免之戰,有無該檢討之處,也難免質疑聲浪。

無論如何,罷免是人民的權力,從罷韓、刪Q、到謝國樑,以及即將到來的726,在投票日那天,是否能翻轉命運,不只取決於民怨多寡,更在於選民是否願意站出來、行使投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