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動能漸歇?藍營撿到團結十講「槍」 力拚穩住選區基本盤

▲臺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出席北北基反惡罷團結大會 。(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距離7月26日首波罷免投票只剩三週,這場號稱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行動,原本在第一、二階段連署時氣勢如虹,罷免團體強力發動、聲勢高張,但隨着時間推移,近期整體社會關注度似乎出現「降溫」趨勢;與此同時,反罷免陣營逐漸集結,甚至在總統賴清德啓動「團結十講」後,意外成爲藍營火力集中攻擊的對象,似乎助長了藍營支持者的投票動能。

藍營人士分析,罷免氣勢「降溫」其實是預料之中的過程。在前兩階段連署期間,罷免團體需衝高書面支持量,自然要全力傾注火力,無論是動員能量還是文宣攻勢都開到最大。然而這種「攻擊型」動能一旦進入成案階段,運動本質便轉爲選戰式的對決。此時,原本被動挨打、低調應對的藍營立委也開始全面反攻,投入選戰資源、展開基層組織,變成真正的「正規軍應戰」。

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張元祥分析,正因爲罷免運動一旦成案後,發起方的主動優勢減弱,罷團便寄望民進黨能接棒主導戰局,延續聲量與動能。這也是賴清德提出「團結十講」的背景,「陸戰」交給地方民代與準備參選人提前練兵、「空戰」則由總統親上火線點燃罷免正當性。

只是這場空戰的效果,似乎未如綠營預期般激勵士氣,反而引發藍營支持者強烈反彈。張元祥指出,「團結十講」某些高度爭議性內容,反而激起藍營羣衆的怒火,讓原本「被動防守」的藍營找到強烈的攻擊目標。

據瞭解,目前藍營內部多個選區的內參民調顯示,反罷免支持者的投票意願明顯提升,等於賴清德此番「助攻」反而變成「提油救火」。不過,這並不代表藍營就能坐享其成。張元祥提醒,民調同樣也顯示,綠營支持者對賴清德仍有高度凝聚力,在面對攻擊時更顯團結。「團結十講」或許無法擴張支持,但綠營羣衆的「義無反顧」態度依舊明顯。這意味着,如果藍營持續高調攻擊賴清德,可能已經無法帶來額外選票,只會進一步刺激綠營選民的動員。

張元祥建議,藍營若要爭取中間與沉默選民的支持,應採取分工策略,黨中央與不分區立委負責火力攻擊,區域立委則專注基層動員與選民服務,把選戰視爲保衛戰、危機戰爭來應對。畢竟,罷免不僅關係個別立委的去留,更牽動政黨氣勢、立院結構,甚至總統聲望。

整體而言,罷免戰進入後半場,雙方氣勢的消長,已從情緒動員轉向組織動員,從空戰話題迴歸陸戰實力。綠營能否避免戰術錯判、拉回攻防主軸?藍營又能否維持動能、守住關鍵席次?最後三週將是雙方真槍實彈拚組織、拚動員的關鍵時刻,罷免是否能成、反罷是否穩住,仍有變數,戰局仍未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