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薅“百億補貼”羊毛當成生意,風險果然來了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王碩 記者 張曉培)隨着電商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百億補貼”優惠來吸引消費者。因爲平臺有大量現金補貼,很多人趁機薅起了平臺“羊毛”,賺取補貼差價。近日,徐州市睢寧縣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起有關薅平臺“羊毛”的案件。

2023年5月初,小陳在網上認識一名網友,按照其指示,頻繁從各電商平臺“百億補貼”頻道下單搶購商品,相應商品郵寄給網友,對方在收到商品後參照實時行情價格付款。

這名網友是因平臺“百億補貼”等優惠有限購數量,所以找了很多人在網上進貨,將進貨任務層層分攤出去,然後再把貨收上來,通過專門的銷售渠道把這些貨高價賣出去,賺中間的補貼差價,利潤很可觀。小陳則是其中一名買家。

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間,雙方間交易金額高達數十萬元,因網友對部分貨款久拖未付,小陳向法院起訴,但並不清楚對方的真實身份信息。經調查,這名網友是孫某。

法院經審理後認爲,本案的交易方式並非一般買賣合同的交易方式,從交易的實際結果上來看,交易雙方是合夥賺取各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差價;從交易途徑上來看,交易雙方既未訂立書面的合同明確交易主體,也未披露真實身份信息。小陳作爲完全民事行爲能力人,在達成本案交易時應當對交易風險有一定預判,即明知存在交易相對方可能無法查明的風險,故應對該交易風險所可能帶來的後果承擔相應責任。

最終,法院判決孫某向小陳支付剩餘貨款,駁回了小陳其他訴訟請求。

法官提醒廣大羣衆賺錢要走合理的途徑,切莫貪圖“薅羊毛”“賺差價”這類看似輕鬆的獲利方式,很可能不僅差價落空,還會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