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後讓國家重開機
六十七年前的今天,發生震驚海內外的八二三砲戰。解放軍突然砲擊金門,一日數萬發,國軍三名中將副司令當場陣亡殉職。砲戰期間,老蔣總統一度面臨美國要求國府從金馬撤軍的壓力,幸賴全國軍民上下一心,奮勇反擊、堅守城池,終於挺過臺海危機。
然而,今天我們在紀念八二三砲戰的同時,臺灣還在進行民主內戰,舉行第二波大罷免投票—縱使,七二六的結果已證明,臺灣多數選民的選擇很清楚,總統應尊重且接受民意的決定。七二六後連日本媒體都對賴政府展開批判,這不僅是賴總統的政治危機,也攸關臺灣未來兩年多的政經發展與挑戰。
當前臺灣面臨內外交迫的嚴峻挑戰,美國關稅海嘯、風災接踵、兩岸緊張,不下於六十七年前的國難。尤其美國關稅疊加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可說是哀鴻遍野;另一方面中共軍事外交施壓與統戰策略威脅有增無減。一個分裂的臺灣,不可能有一致對外的決心和力量,更別奢求建立社會防衛韌性。
近日輿論圍繞內閣改組的話題,其實比內閣人事更重要的是總統國家治理路線的改變!八二三過後,面對內外交迫的危機,期望賴總統站在國家元首的高度,改變治國路線,修補撕裂的社會傷痕,從「對抗衝突」轉變爲「和解合作」。事實上,這個改變對賴總統並非難事,只是回到賴清德在去年元月發表當選感言的初衷:「選舉結果告訴我們,人民期待有能力的政府和有效率的制衡。這新的民意,我們充分理解,完全尊重。面對新的國會結構,臺灣必須走向溝通、協商、參與、合作的政治。」賴清德去年當選時對全國人民的承諾,在此時此刻仍然是挽救政治信任危機的解方!
要回應民意,總統必須從三方面做出改變:角色、路線、態度。在角色上,賴清德應將國家元首角色擺第一,而非黨主席,賴總統必須用行動走出同溫層,將國家利益置於政黨利益之上;在路線上,須從「對抗衝突」改變爲「對話溝通」,推動制度化政黨協商與跨黨派合作,改善行政立法兩院的互動關係;在態度上,總統與行政團隊必須以謙卑包容、傾聽民意的態度,積極處理民衆所關心的切身經濟民生議題,包括救災、關稅、房價、能源政策、青年低薪、打詐等議題。賴總統應主動遞出橄欖枝,在施政路線與用人方針同時改革,釋放和解與善意的訊號。
經過兩次大罷免的折騰,臺灣該告別內耗撕裂了!人民期待的是政府維持穩定的政經環境,團結內部因應外部挑戰。此時賴清德應扮演國家元首的角色,超越政黨顏色的隔閡束縛,召開跨政黨國是會議,凝聚朝野在國防、外交、兩岸與重大經濟議題的共識,如此才能真正強化臺灣社會的韌性,纔是反共護臺的務實作爲。
臺灣是有福報的寶島,期盼賴總統莫忘初衷,讓中華民國在八二三之後重新開機,再現六十七年前八二三砲戰精神,全體軍民上下一心,朝野攜手共赴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