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憂鬱影響下一代 研究: 對孩子社交、行爲有負面影響
▲研究指出,爸爸憂鬱對孩子社交、行爲有負面影響。(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臺灣社會對於男性表達脆弱與尋求協助存有傳統觀念,使男性較不傾向承認自己受情緒困擾,甚至未尋求協助,但小心可能影響到下一代。《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研究指出,父親若罹患憂鬱症卻未獲診斷或治療,對孩子的社交和行爲的負面影響可能持續數年。
該研究由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學者進行,採用「家庭未來與兒童福祉研究(FFCWS)」資料進行分析,此研究自1998至2000年間,隨機抽樣20個大城市的出生人口,並持續追蹤至今。
研究對象爲1,422名父親及其子女,在孩子年滿五歲時,對父親是否在過去一年內出現憂鬱症狀進行篩檢,九歲時,由其教師填寫一份行爲與社交能力評估問卷。結果發現,父親若曾表現出悲傷、憂鬱或沮喪等症狀,孩子在四年後更可能出現焦躁、反抗、憤怒等行爲,且合作性與自尊心都較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成年人罹患憂鬱症具有性別差異,男性較常出現煩躁、不輕易哭泣、食慾及睡眠減少等憂鬱症狀,傾向壓抑情緒,若無法承受,可能轉向尋求喝酒、抽菸或物質濫用等方式。
上述研究者提出,憂鬱症可能導致父親的親職能力下降、對子女的情緒支持減少,增加家庭衝突與生活壓力。他提醒,爲人父母是件辛苦的責任,若出現過度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有助於情緒調節與觀點轉換,也能學習更好的自我照顧與家庭支持方式。
如身邊的伴侶或家人有情緒問題,建議以不評價的態度傾聽,鼓勵就醫。林家興說,截至今年5月的統計,臺灣已有503家心理諮商與治療所,和638家精神科醫療院所,心理資源可近性大幅提升,尋求協助已逐漸成爲生活中的常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者成功描繪出父親憂鬱與孩子行爲之間的明確關聯,若能及早發現並介入,不僅有助於父親的心理健康,也能提升孩子的整體幸福感,因此當發現伴侶有憂鬱傾向時,應積極介入並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