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臺灣暨香港總經理 王定愷:AWS助力臺灣企業佈局全球

AWS臺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向臺灣業者喊話,應善用雲端服務,積極出海。圖/顏謙隆

亞馬遜AWS臺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 小檔案

亞馬遜AWS供應鏈概念股一覽

臺灣雲端服務市場預估

亞馬遜AWS作爲全球雲端服務的龍頭業者,2025年宣佈將在臺灣市場投資50億美元(新臺幣1,526億),建置資料中心。AWS臺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表示,希望臺灣業者不僅爲AWS供應鏈的一環,更進一步成爲AWS雲服務合作伙伴,借力AWS的全球算力、平臺服務及雲端運營,快速開展全球市場。臺灣業者應「Think Big」、「Think Global」,善用雲端服務,積極出海。

AWS引領新經濟模式

亞馬遜AWS雲端服務IT架構,是「積木式」的組合及微服務的模式。目前已有240種的工具和服務,且「按需收費」,企業可依自身需求自行組合和排列。非常適合現在考驗速度和創造力的時代。

從技術面來看,雲端服務解構了軟體發展的思維。AWS所引領的「新經濟」模式,新創業者只要做出最小適用型產品(MVP),也就是「零到一」即可,至於要做到一百,放大規模,就交由平臺及雲端服務業者。

雲端服務帶來很多衝擊和機會。尤其生成式AI的發展非常驚人,像輝達每一代GPU的速度及效能,迅速提升,已超越半導體摩爾定律。而人工智慧正以加速方式推動技術的進步。未來,或許曾經很成功的公司會被淘汰,更多默默無名的公司可因此崛起。

以全球新興旅宿平臺Airbnb來說,它已是全球最大的旅館,對不少星級旅館造成影響。然而Airbnb並沒有擁有任何一間實體的旅館。它建構於雲的上面,在短時間內增加客戶和流量。這種顛覆式、破壞式的創新,就是AWS可助力的地方。目前全球有8成獨角獸公司都是AWS的客戶。像是Netflix、Airbnb、Pinterest等。

硬體思維轉向解決方案

因應AI服務推升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的需求,AWS的IT支出逐年增高,2025年達千億美元。這也帶動臺灣的晶片、伺服器、散熱、零組件等供應商的商機。

王定愷表示,AWS站在第一線接觸到衆多消費者,知道他們的需求,因此可以由下而上,具備平臺整合及反向定義硬體設計的角色。該公司整合了所有晶片公司的產品,並擁有客製化晶片(如Trainium及Inferentia)。

臺灣硬體制造能力強,然而硬體產品已逐漸商品化,如果一直停留在硬體層,未來可能會被邊緣化。未來競爭重點和利潤來源,將從硬體轉向軟體及解決方案。這也是AWS希望接下來彼此可以合作的地方。

AWS臺灣資料中心落地後,同時推出「臺灣零介入科技推動計劃」(Taiwan Zero-intervention Technology Program,簡稱ZIP),希望分享亞馬遜在全球產業創新經驗,涵蓋AI、機器人、無人機到半導體,這些都是臺灣最關心的領域。

王定愷建議,臺灣的製造商要從「硬體思維」轉向「解決方案導向」,並加強數據能力及思考「資料變現」。

多家業者受惠雲服務效益

亞馬遜AWS的前身爲亞馬遜電商平臺的IT部門,後來將內部單位變成外部單位,這種「內服外用」的模式,將AWS打造成亞馬遜獲利的服務。AWS認爲,臺灣企業亦可將IT能力商品化,將「成本中心」變成「營收引擎」,善用AWS平臺將產品及服務推向全世界的用戶。舉例來說,國泰航空內部電子飛行紀錄日誌,就成功以解決方案模式商品化,賣給同業。而另一家重要合作伙伴中華電信亦將其所開發的服務賣到海外去。

另外,像是智邦、緯穎、聯發科,亦是AWS的雲端服務客戶。緯穎採用AWS Outposts解決方案做跨國工廠部署,過去,部署新工廠的製造自動化與倉儲管理系統通常需要十週,導入雲端服務後,可遠端直接設定系統參數,其馬來西亞工廠建廠時間縮短90%,一週即完成。

又例如,聯發科在5G SoC晶片上市前,因自家算力不足,透過AWS雲端服務的算力,模擬各種電路與場景試驗,成功提前三個月上市,搶攻市場先機。這亦是雲端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最佳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