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Store放第三方支付渠道,支付巨頭stripe在華業務面臨多重信任危機

日前,蘋果與Epic的“蘋果稅”訴訟迎來新進展——美國加州地方法院法官伊馮娜・岡薩雷斯・羅傑斯裁定蘋果公司未能遵守法院此前就APP Store需向開發者提供商店外支付渠道的相關命令,判決其不得對用戶iOS應用外渠道的購買收取佣金,也不得以提示外部鏈接潛在風險等方式阻止用戶進行外部購買。

這一判決直接打破了蘋果長期以來對應用內支付的壟斷,開發者可通過集成第三方支付工具繞過蘋果30%的“蘋果稅”,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例如,Spotify、Patreon等應用已迅速更新iOS版本,引入外部支付選項,而Stripe也同步發佈了詳細指南,幫助開發者接入其支付系統以規避蘋果抽成。

此舉對美國支付機構(如Stripe、PayPal等)產生積極影響,但Stripe等機構的安全隱患仍是一道繞不過去的檻。

5月6日至8日,在舊金山舉辦的Stripe Sessions 2025大會上,Stripe的首席執行官Patrick Collison表示看重中國企業出海生意。但其數據安全、無牌經營及反華情緒,卻不禁讓人擔心其安全問題。

數據安全壁壘加劇,Stripe員工被禁攜設備入華

Stripe作爲支付機構,其數據敏感性使其面臨更嚴格的合規壓力。隨着中國《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落地,跨境數據傳輸監管趨嚴。

據業內人士透露,Stripe對其員工前往中國時攜帶的設備實施了嚴格限制。報道稱,據接近Stripe的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已要求所有員工在進入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時,不得攜帶未通過安全審查的個人電腦、手機等設備,以防止潛在的數據泄露或安全風險。員工在華期間可能需要使用公司提供的臨時設備,這些設備通常經過特殊配置,以確保數據安全並符合監管要求。

這一決策主要基於數據安全和合規性考慮,尤其是在涉及敏感客戶信息和跨境數據傳輸的場景下。

根據中國《數據安全法》及《個人信息保護法》,涉及在華業務的外資企業需確保數據存儲和處理符合本地化要求,且跨境傳輸需通過安全評估。由於Stripe未在中國大陸設立持牌實體,其員工若攜帶未通過本地安全認證的設備處理涉及中國用戶的數據,可能觸犯相關法規,導致運營風險。

設備限制將直接影響Stripe員工在華的工作效率,對中國區用戶的客戶服務嚴重滯後。

例如,技術支持、商務洽談等,進而導致對中國區用戶的服務響應速度放緩。由於設備限制和合規要求,Stripe在中國市場的本地化團隊建設和運營可能面臨更多挑戰,進一步影響其服務能力。

對於使用Stripe的中國出海企業而言,這一限制可能增加溝通成本,尤其是在需要面對面技術支持或緊急問題解決時。

服務滯後,中國客戶的“用腳投票”

多位中國跨境電商從業者向媒體反映,Stripe的服務響應速度和數據安全保障已難以滿足業務需求。某跨境美妝品牌負責人李女士(化名)表示:“去年12月,我們的賬戶因‘異常交易’被凍結,郵件溝通兩週未獲有效回覆,最終導致30萬元人民幣訂單違約。”

在投訴平臺Reddit、Trustpilot,涉及Stripe的投訴量激增。截至2025年5月,Stripe在Trustpilot上的用戶評分約爲2.7星(滿分5星)。Sitejabber的數據也顯示,Stripe在該平臺的評分僅爲1.1星(443條評論),用戶投訴頻繁提及客戶服務、高風險賬戶和信用卡問題。

投訴內容爲:賬戶突然關閉與資金扣留。用戶反映賬戶因“高風險”被無預警關閉,且資金被長期凍結(部分案例中資金被扣留超過7周),導致企業運營陷入困境。例如,有用戶提到Stripe在未提供明確理由的情況下扣留了28,362美元,且客服僅發送模板化回覆,拒絕說明審查進度或退還資金。投訴均反映出Stripe客服響應速度慢、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的問題。儘管Stripe在2025年升級了AI基礎模型以優化支付安全,但客戶支持流程的改進仍未達到用戶預期。

很多用戶表示,因爲無法獲得Stripe的服務響應,最終選擇了具有中國本土服務能力的持牌機構。

相關專業人士分析,Stripe服務滯後可能的原因主要在於幾個方面。

其一,語言和文化差異。Stripe的主要支持語言是英語,而中國用戶更傾向於使用中文。這可能導致溝通不暢和理解上的誤差。

其次,Stripe的客戶支持團隊可能主要位於美國或其他國家,與中國存在較大的時差,導致響應時間延長。

第三,中國的支付和金融監管政策較爲嚴格,Stripe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和遵守這些規定,從而影響了服務效率。

最後,當前Stripe對中國區用戶的客戶服務響應滯後問題,可能與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及資源分配密切相關。

Stripe當前戰略佈局,其核心市場仍聚焦於歐美及部分亞洲合規區域,Stripe的技術支持主要針對歐美市場,針對中國區的技術問題和解決方案不夠完善。

且在中國境內,Stripe未獲得支付業務許可,主要通過香港等離岸架構服務跨境商戶。儘管Stripe近年來通過技術合作(如與瑞幸咖啡的全球化支付整合)和人工智能應用(如優化跨境支付效率)積極拓展中國企業出海業務,但其官方服務範圍尚未覆蓋中國大陸地區,這直接導致中國區用戶難以獲得與全球其他市場同等級別的本地化支持。

這一模式使得Stripe在中國境內缺乏基礎設施與本地化團隊支持,員工設備使用限制進一步加劇了服務響應延遲。

此外,2025年1月的全球裁員計劃(涉及3.5%員工)可能削弱其區域支持能力,間接影響對中國區用戶的服務效率。

監管懸頂之劍:無牌經營的合規風險

在中國支付市場,持牌經營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示,目前僅有PayPal、Airwallex、Payoneer三家外資機構獲得跨境支付牌照。

儘管Stripe通過與本地服務商合作間接提供服務,但其未持牌的狀態使其業務始終處於灰色地帶。

近期,Stripe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克里森(Patrick Collison)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暫無計劃涉足中國國內支付市場,因爲中國的支付生態與Stripe的現有模式差異較大,且已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佔據主導。但跨境業務是我們持續成功的業務領域,也會幫助中國企業拓展他們的生意。”

某支付行業律師指出,“一旦政策收緊,Stripe客戶資金安全將無法保障,服務的正當性受到監管調整。”事實上,《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已明確要求境外機構在境內展業需設立實體機構,這意味着Stripe的“曲線策略”面臨更大不確定性。相比之下,新興支付公司已通過收購牌照完成合規佈局,進一步擠壓Stripe的生存空間。

結語

從數據管控到創始人立場,從客戶流失到監管風險,Stripe在華業務正經歷全方位信任危機。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支付巨頭若不能在合規性、本地化服務上做出實質性調整,恐將錯失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