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到3點才睡!48歲男腦中風右側癱 「電擊腦袋」1個月後能走了
▲高雄一名48歲上班族突發腦中風造成右側偏癱,經過磁刺激與復健,1個月後已能行走。(圖/記者許宥孺攝)
記者許宥孺/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48歲謝姓上班族,下班後喜歡東摸西摸,每天都熬夜到凌晨2、3點才肯睡覺,今年6月在上班時間突然右側肢體癱軟、臉歪嘴斜口水流不停,被同時送往醫院就診,檢查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謝先生住院時間都仰賴他人照顧,轉入復健部病房後,經醫師評估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並搭配職類復健,1個月內已能行走,並獨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動。
缺血性腦中風是造成國人死亡及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依據衛生福利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均爲國人10大死因的第2-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患者狀態穩定後經常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復健方式,以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謝姓男子自述病發過程,圖右爲高醫復健部主任林克隆醫師。(圖/記者許宥孺攝)
一名擔任倉管人員的48歲謝姓男子,平日下班後喜歡享受個人時間,經常熬夜到凌晨2、3點才甘願睡覺。謝先生今年6月在上班時,突然覺得右手、右腳癱軟不受控,右臉也歪斜流口水,同事將他送往醫院就醫,本來是就診卻變急診,醫生診斷爲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後住院。
「不是年紀大才可能中風嗎?」謝先生相當納悶,自己才48歲就中風,瞬間覺得人生跌到谷底,背後還有妻兒要照顧。謝先生住院治療期間,生活自理方面幾乎都需要依靠他人協助,轉入復健部病房後,醫師安排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治療,並結合多職類復健介入後,經過1個月,謝先生的右側手腳功能逐步改善,巴氏量表由35分(重度依賴)逐漸提升至70分(中度依賴) ,現在手能舉起,也能自行走路。
▲腦刺激和復健訓練不僅加速功能恢復,也爲中樞神經病變患者開啓新的希望。(圖/記者許宥孺攝)
收治病例的高醫復健部主任林克隆醫師表示,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於中風後肢體偏癱、語言障礙、吞嚥困難以及部分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的治療。臨牀與研究顯示,rTMS可藉由調節大腦活動來促進神經可塑性,進而幫助改善中風後的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