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得了“安全焦慮症”

作者 蘇銻平

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2025年民調近日出爐,其中的兩組數據令人深思:69%的澳大利亞人認爲中國在未來20年內“很可能”或“有可能”成爲軍事威脅,這一比例較2018年的45%大幅上升。與此同時,80%的受訪者認爲美澳同盟對安全“非常重要”,對美國的信任度卻跌至36%的歷史低點。這種矛盾的心態,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澳大利亞公衆對國際形勢認知的淺薄與偏頗。

“中國威脅論”:經不起推敲的假設

中國的軍事實力確實在快速增長,然而軍事能力的增長並不等同於侵略意圖。回顧歷史,中國的軍事行動始終具有防禦性特徵。與西方列強不同,中國沒有在全球建立軍事基地網絡,也沒有發動遠征戰爭的傳統。中國軍事戰略的重點是保護貿易航線和維護近海安全,而非對外擴張。

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對此看得很清楚。他多次指出,澳大利亞計劃採購的核潛艇在中國軍事力量面前無異於“以卵擊石”。

美國“保護傘”的真相:盟友工具化

澳大利亞對美國“提供保護傘”承諾盲目信任。特朗普重新執政後的一系列舉動,充分暴露了美國將盟友“工具化”的本質。

特朗普不僅威脅要用軍事手段吞併格陵蘭,還多次稱加拿大時任總理特魯多爲“州長”,公開散佈吞併加拿大的論調,並威脅對加拿大商品徵收25%的關稅。

對澳大利亞而言,情況更加嚴峻。特朗普政府已經對澳大利亞的鋼鐵、鋁製品和牛肉徵收了高額關稅,“盟友工具化”傾向暴露無遺。在“美國優先”框架下,特朗普還要求全面審查“奧庫斯”協議,評估其是否“真正符合美國利益”。美國政府甚至發出最後通牒:澳大利亞必須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3.5%,否則美國可能縮減合作。

特朗普的政策轉向有其內在邏輯。時至今日,即便是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包括雙航母編隊進入西太平洋——已經使傳統的“圍堵中國”戰略失效。如果“奧庫斯”無法有效制衡中國崛起,美國爲什麼要承擔這些成本?此外,特朗普要求澳大利亞承擔鉅額費用,同時宣稱如果美國造船業無法滿足需求,可能單方面終止合作。這揭露了這個三方聯盟的真實面目:一種不平等的交易關係,澳大利亞支付高昂價格,購買可能永遠不會到貨的裝備。

如果美國對最親密的盟友都能如此隨意地以軍事行動和經濟戰爭相威脅,所謂的聯盟還有什麼價值可言?澳大利亞面臨的不僅是潛在的關稅威脅,還有來自“保護者”的現實經濟懲罰。

淺薄的認知與危險的選擇

澳大利亞的安全偏執反映了對現代地緣政治的根本性誤解。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裡,真正威脅澳大利亞的是經濟脫鉤、氣候變化和地區不穩定——這些都無法通過核潛艇或軍事姿態來解決。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經濟相互依存,而非軍事威懾,纔是和平的最堅實基礎。

澳大利亞的國防支出本可以用於應對真正的安全挑戰:提升網絡安全能力、應對人道主義災難、應對氣候變化的地區合作……相反,這個國家卻在追求昂貴的軍事硬件,爲更多存在於想象而非現實中的衝突做無謂的準備。

洛伊研究所的民調不僅展示了澳大利亞的民意,更暴露了這種民意的侷限性。被聳人聽聞的媒體報道和政治修辭塑造的公衆認知,往往與複雜的地緣政治現實相去甚遠。澳大利亞人一邊擔心中國“入侵”,一邊讓自己的國家依靠中國市場;他們信任澳美聯盟,這個聯盟的領導人卻公開討論吞併盟國領土,對盟友徵收懲罰性關稅。

這不是成熟的戰略思維,而是披着政策分析外衣的情緒化反應。真正的安全需要理解真實的威脅,而非想象的威脅。它要求基於共同利益建立關係,而非軍事對抗。“誰會入侵澳大利亞?”這個問題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沒有任何人。澳大利亞偏居太平洋一隅,這是它最大的戰略優勢。

澳大利亞人越早認識到現實,就能夠越早專注於通過經濟合作、外交接觸和應對現實挑戰,獲得真正的安全。在全球化時代,最大的威脅往往來自對威脅本身的誤判,而非遙遠的假想敵。

(作者是西安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