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六尺巷裡天地寬

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的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上,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居委主任張耘登臺分享“六尺巷工作法”的網上經驗時,再次以這首耳熟能詳的詩作爲開場白。

“我在六尺巷邊出生成長,又在六尺巷社區工作了20多年。”張耘表示,“這些年,從創排劇目到製作短視頻,從常態化開展和諧鄰里文化活動到組織志願者天天講、月月講,謙遜包容、禮讓和諧的六尺巷文化正從小巷飛往更大天地。”

張耘還分享了一則小故事。一位市民購置了六尺巷社區內一處廢棄廠房,因年久失修,一方院牆已倒塌,隔壁的部分居民挨着牆基砌牆建房,成了廠房“鄰居”。後來,廠房老闆要恢復院牆,居民認爲恢復後會影響採光通風,且廠房空調噪聲會影響休息,雙方爭執不下,許久未達成一致。

得知情況後,張耘借用六尺巷故事,運用“六尺巷工作法”中的“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引導雙方換位思考,適度退讓。“最終,廠房老闆同意讓出兩米距離重新砌牆,並藉機對‘鄰居’院內進行硬化,雙方矛盾迎刃而解。如今,類似這樣的六尺巷禮讓新故事,在桐城層出不窮。”張耘說。

夏日,六尺巷草木蔥蘢,遊人如織。巷口的牌坊上鐫刻着“懿德流芳”,巷尾的牌坊上高懸着“禮讓”,這條長約百米、寬僅兩米的小巷見證了數百年前一段你謙我讓的佳話,還記錄着桐城不斷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社會治理智慧的實踐。

去年,桐城人汪鵬帶着一張特殊的“罰單”回到老家,在六尺巷巷口的青石前,他掏出那張有些發黃的“違法停車告知單”,向市民遊客展示。

原來,8年前,在江蘇南京經商的汪鵬帶着孩子回老家遊玩,遊玩後卻發現停在路邊的車子被貼了罰單。“老實說,當時心裡多少有點不爽,沒想到回老家玩一趟還被貼了罰單。”汪鵬坦言。

汪鵬撕下罰單後一看,原來是張空白罰單,沒有罰款金額,並手寫着兩行字——“前面有停車場,下次注意”。“瞬間一股暖流涌上心頭,被家鄉交警的人性化、柔性化執法深深打動。”汪鵬隨即在朋友圈“曬”出罰單,並一直留存至今。

桐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五中隊輔警楊大偉是“罰單”的開具人,他回憶:“當時看到違停車輛懸掛着外地牌照,估計是外地車主不瞭解本地交通,況且也沒有造成交通擁堵,就想着提醒一下。其實罰款只是手段,目的不還是在普及交通安全知識嗎?”

聽說了特殊“罰單”的故事,桐城市龍眠街道長生社區黨總支原書記楊四清也深受感動。“你們看,大家都參與進來,纔有和諧的桐城。你們兩家鄰里鄰居多少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老楊議事廳”,楊四清講述着特殊“罰單”的故事,引導鄰里握手言和。

長生社區位於城鄉接合部,困難羣體多、流動人口多,導致矛盾糾紛多、治理難題多。“爲了進一步推行‘六尺巷工作法’,社區黨總支牽頭成立‘老楊議事廳’,由我擔任負責人,並將熟悉居民情況、羣衆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老幹部組織起來,共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楊四清介紹。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而今,伴着歌曲《六尺巷》的旋律響起,謙遜包容、禮讓和諧的家風、鄉風、社風正徐徐吹拂在江淮大地。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