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含山“撤桶行動”:一場從街頭開始的民生蝶變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早上8點鐘,在安徽省含山縣城褒禪山路上,一輛播放着輕音樂的三輪電動垃圾收集車沿街緩緩駛來。沿路早餐店主們陸續將店內的垃圾桶搬到店門口,環衛工人熟練地將垃圾桶裝車——這一幕如今已成爲含山縣城街頭的日常。而在半年前,這裡還遍佈着300多隻油污斑斑的餐廚垃圾桶,行人路過時常要掩鼻而行。這場被稱爲“撤桶行動”的環衛變革,正在悄然改變着這座縣城的肌理與溫度。
破冰:從“試點攻堅”到“精準服務”的基層探索
“全省都沒有成功經驗,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縣城管局副局長陳明志感慨地說。今年3月,含山縣城管局在馬鞍山市率先啓動街面撤桶試點,面對的是600多家餐飲商戶、1100多隻街面垃圾桶的存量難題。
萬事開頭難。縣城管局組織工作專班先後赴杭州、嘉興考察,帶回的不僅是寶貴的先進經驗,更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我們組織了1600多人次入戶宣傳,光是《致沿街商戶的公開信》就發了3000多份。”縣環衛處主任郭志浩記得最清楚的是夜市商戶的顧慮:“有的燒烤店主擔心說‘撤了桶,我的生意還怎麼做?’”
爲破解羣衆、商戶顧慮,城管局創新推出“四類分級服務法”:對普通商戶實施“三餐時段上門收”,爲夜市經營戶設置21點至23點的“夜間收運專線”,給商住一體住戶配備“快保巡迴收集車”,在背街小巷保留“動態隱身”的臨時收集點。具體負責垃圾清運工作的縣龍亢物業公司總經理黃萍算了筆賬:“爲了順利推進撤桶工作,公司額外投入10多萬元資金,新增4輛電動收集車,收運人員也增加了3人。雖然成本增加了,但看到街道變乾淨了,這些投入值!”
煥新:從“繞路走”到“零投訴”的城市肌理重塑
在環峰路上的安德利超市大門口,負責人方瓊指着曾經放置垃圾桶的空地感慨萬千:“以前這裡放着大垃圾桶,夏天臭得顧客繞道走,還有撿垃圾的人翻得滿地都是。現在撤桶後,這些問題都完美解決了,上門收運還減輕了我們員工的勞動。”
超市每天產生的垃圾較多,過去超市將垃圾桶放在後門的花園小區居民樓下,被小區住戶投訴。經協商後,超市又將垃圾桶搬到了店門口的路面上,但仍然治標不治本。如今,垃圾收集車準時上門“以桶換桶”,如果出現量太多的情況,超市員工只需在微信服務羣裡說一聲,就有專人即時上門收運。這個由城管局建立的商家服務羣,已覆蓋城區商戶,實現了“隨叫隨到”的“保姆式服務”。
在整個撤桶工作的推進過程中,縣城管局等多個部門的精細化服務贏得了羣衆認可,實施半年來,實現羣衆12345市長熱線“零投訴”。
共鳴:從“政府推動”到“全民共治”的治理升級
改革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撤桶“還路於民”,減少了垃圾桶佔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道路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撤桶之後實現上門收運,有效減少了二次污染的發生。
“撤桶之前,含城每天轉運處理的餐廚垃圾大概有7噸,撤桶之後,日處理量達10噸。”郭志浩表示,數據的變化是因爲撤桶後大幅減少了“跑冒滴漏”、拾荒翻桶、偷“泔水”等行爲。垃圾轉運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據郭志浩介紹,撤桶後垃圾收集車首先將垃圾集中送往城區餐廚垃圾中轉站和生活垃圾存放點,再由馬鞍山光環公司(負責異地集中處理垃圾的企業)一次性轉運,和該公司原先的沿街收集再轉運模式相比,工作時間從4個多小時縮短到1個多小時。
一線環衛工人感受最爲直觀。從事保潔工作的李師傅感慨地說:“過去保潔人員要拖着街面上的大桶作業,非常辛苦,還不安全,有同事還因此出了交通事故。撤桶後,我們主要負責路段保潔,做一些撿拾等輕體力勞動。”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觀念層面。一些夜市攤主深有感觸:“現在路面搞得這麼幹淨,我們也不好意思再亂倒垃圾了。店門前的環境就是我們自家店鋪的臉面,還是乾淨得好!”這種自覺源於城管局推出的將沿街經營戶撤桶落實情況納入日常“門前三包”巡查範圍,作爲典型示範戶評選標準之一。
截至目前,含山縣已完成9條主幹道578只垃圾桶撤除,城區撤桶率超50%,環境類投訴同比下降30%以上。
“下一步我們要向全城延伸,兩年內實現全域覆蓋。”陳明志笑着說,“撤桶不是目的,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纔是。”這場始於街頭的細微變革,正以潤物無聲的力量,書寫着新時代縣城治理的民生答卷。
夜幕降臨時分,望梅路上的夜市漸漸熱鬧起來。一位正在打包燒烤的顧客笑着說:“現在逛街再也不用躲垃圾桶了。”晚風拂過潔淨的街道,裹着食物的香氣,吹散了曾經的污穢與抱怨,留下的是一座小城在民生細節處綻放的溫暖光芒。(李佑勝 馬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