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殺死“專業性”嗎?

在工作中,你被強行要求使用AI了嗎?

這兩年,AI像一股洪流一樣衝進職場。文案、策劃、設計、記者……似乎沒有哪個崗位能“倖免”。一開始大家很興奮,覺得AI能幫自己提升效率、拓寬能力邊界。但慢慢地,隨着AI使用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開始發現問題的不對。

似乎,我們曾經賴以生存的“專業技能”正在變得越來越“無用”,辛苦完成的工作,也很容易被領導一句“讓AI再改改”而推翻。

“專業”在AI時代正在被逐漸解構。

比如今年年初,一位廣東的醫生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表示,他給患者開完藥之後,患者質疑其治療方案不對,因爲DeepSeek不是這麼說的。

這一幕其實和互聯網時代真的十分相似,當時網絡上廣爲流傳的一個段子就是,醫生最討厭拿着百度來看病的人。醫生給你開完藥,你卻說“我看百度上講,這個病不是這麼治的。”

如今,“百度”的角色被“AI”替代,社會對於“專業”的結構也越來越嚴重。

讓AI再改一下!

“你把這個稿子上傳給AI,讓它再潤色一下。”

這是近兩個月來,羅錚彙報工作時聽到領導重複最多的話。沒有意見、沒有問題,也沒有修改的方向,只是一味地讓他用AI再修改一下。

羅錚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品牌文案,之前的工作也算順利,但自從領導年初在微信羣裡分享了一篇關於員工如何使用AI提高效率的文章後,這樣的噩夢就開始了。

“領導要求我們每個人都使用AI,稿子不要自己寫,儘量都用AI,給AI提要求。”羅錚說。

“領導自己也用AI,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去DeepSeek問一問,現在看他工作多少有種算命感。”

當然,如果僅僅是要求使用AI,那對羅錚的影響並不大,畢竟日常工作中他也會使用很多AI工具。真正讓羅錚感到氣憤的,是領導使用AI之後對他們的工作表現出的不尊重。

“我們公司最近有新產品要做一系列的宣發,但所有的宣發稿件和產品介紹給到領導之後,他都會順手投給AI,然後反饋給你一個面目全非的版本,並要求你按此執行。”

“有種被AI抄襲的感覺。”羅錚認爲,AI本質上是在他們的工作上進行修正,但領導最後不會記得自己的工作,而只會記得你們用了一兩天也做得不好,而AI幾分鐘就搞定了。

而且羅錚認爲AI修改的內容也並不完美。“文案和稿件本身就有很多主觀的成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而且AI有些內容雖然給的不錯,卻並不一定貼合既定的宣傳調性。”

“但領導不會在意這些,他只會覺得AI的內容更好,但我們不能不管,我們有KPI,所以爲了效果,我們又不得不去調整投放策略,屬實是爲了這盤醋,包了頓餃子。”

類似的困擾也發生在從事媒體工作的于晴身上,最近一場採訪結束後,于晴按慣例整理好QA版本給採訪對象確認。

但讓于晴沒想到的是,採訪對象給他反饋回來的,是一個調整到幾乎全新的內容。採訪對象還有些得意的告訴她,這是他用AI重新修改的,並表示這樣才更有利於傳播,會有更多人看。但于晴看着反饋回來如同會議紀要稿件,想破腦袋也沒想通這個版本憑啥可以更有傳播度。

類似的事情也不止發生在文字工作場景,在某公司做設計張豔也遇到類似情境。“領導最近總要求我們用AI生成設計素材,但我們的設計主要是活動海報和現場主KV等內容,這些東西不像是藝術作品,AI並不太好生成。”

五一之前,張豔用AI生成了五一節慶海報的素材,但領導對AI畫面的具體內容又有想法,比如人物形象,站位,服飾等等。這些畫面牽一而動全身,爲了做出領導滿意的效果只能重複抽卡,當時僅生成素材就花費了一整天。

“自從開始使用AI之後,領導總是PUA我們,說我們的工作還不如AI做的好。”羅錚表示,AI確實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但卻並不是往好的方向改變,有了AI之後,反而要面對更多的壓力。

被解構的“專業”

通過上述的這些案例,我們會發現一個讓許多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即在AI時代,人們的專業能力被解構了。

在這之前,無論是輸出海報設計,PR稿件,還是記者的專訪內容,都需要一定的門檻,比如一定的專業技術,一定的經驗積累。

但擁有AI之後,無論你之前是否有過相關工作經驗,甚至無論你是否對這個工作有過了解,你都可以通過AI快速輸出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結果。

專業能力被解構,一方面固然讓許多人的能力得到極大增強,併成長爲超級個體。但另一方面,他也給許多人帶來“我上我也行”的錯覺,然後藐視專業。

比如前面提到于晴的採訪對象用AI修改稿件,或者羅錚的領導用AI修改品牌內容都屬於這種行爲。

這其中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是專業性的問題。這裡的專業性並不是指完成任務的能力,而是指完成工作背後認知和思考。

以媒體的採訪稿爲例,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風格,有自己既定的讀者羣體,並且根據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傳播點。因此選擇什麼樣的內容形式和表達重點背後,是綜合所有信息的複雜決策。

AI雖然能夠快速的生成內容,但顯然並不能獲得這些完整的背景信息,因此即便AI生成的內容很好,但也可能與媒體並不適配,企業宣傳內容同樣如此。

其次是AI的答案是否真正專業的問題。這兩年來,由於AI宣傳的擴大,許多人將AI輸出的結果當成是一種標準答案,但實際很多時候,AI輸出的結果連參考答案都算不上。

這是因爲AI也會討好用戶。4月底, OpenAI更新ChatGPT-4o之後,ChatGPT就曾被用戶詬病過度討好用戶。比如有用戶提出“售賣糞便”的商業計劃,ChatGPT也會稱讚這是一個天才的想法。這種過度討好導致OpenAI不得不撤回這次更新。

所以許多人覺得AI輸出的內容非常滿意,根本的原因是這個內容就是AI爲你量身定製的,但個人的喜惡顯然並不能代表大衆的喜惡。

但在實際工作中,處於領導地位的人卻往往忽視這些問題,藉助AI將個人的喜惡強加在大衆的喜惡上,導致對專業的藐視,並最終做出錯誤的決策。

同時,這種行爲也會對員工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員工會感覺到自己的專業不被重視,同時又會覺得自己隨時會被AI取代的危機感,並最終導致員工離職,或者消極的工作態度等等。

而彌合這種差異的辦法,就是要讓真正專業,懂得市場和大衆需求的人來指導AI完成工作,這才能真正貼合市場和大衆需求。

結語

當然,AI對專業性的解構還表現在許多方面。

比如現在許多自媒體非常流行DeepSeek說的文體,當熱點事件發生後,將事件發給DeepSeek評論一下,然後作爲文章內容進行發佈。

就這樣,DeepSeek逐漸被許多人當成一種絕對權威,成爲一種新的名人名言。以前我們引經據典,都是孔子曰、孟子曰,莎士比亞說.....現在都是DeepSeek說、豆包說、Kimi說......

這種情況在下沉市場更加嚴重,人們越來越少的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逐漸變成AI的應聲蟲。

出現這種情況,本質上是技術大範圍平權的結果。即專業性的解構,其實是技術平權帶來的。技術平權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從社會的角度來上,互聯網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案例。如今,仍然有許多人在懷念古典互聯網時期網絡平臺上的優質內容氛圍,比如2017年之前的知乎,2008年之前的天涯論壇等等,那時候網絡平臺上到處充滿了友好的社交氛圍和高質量的、專業且深刻的討論。

但隨着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羣涌入,天涯論壇還是衰落,知乎逐步變成了裝逼的故事匯,微博小紅書等平臺充滿了憤怒、謾罵、分歧和爭吵。

互聯網的普及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聲,都可以被看見;但同時也有大量未經思考、未經審查的內容被髮布。於是我們得到了一個和古典互聯網時期完全不一樣的互聯網環境。

很難說過去和現在哪一個互聯網會更好,但毫無疑問,類似的發展趨勢也必將在AI場景重現。當AI讓更多人輕而易舉獲得能力,但他們卻沒有駕馭這種能力相對應專業素養之後,等待這個世界的又將會是什麼呢?

AI可以替代人工作,但不應該替代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