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員工賦能千行百業,是助力還是替代?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週末》記者 王京仔
公文處理效率提升90%、執法文書秒級生成、民生訴求分撥準確率提升25%……近日,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上線福田區政務大模型2.0,基於DeepSeek開發的首批70名AI數智員工已上崗。
“AI公務員”上崗的消息迅速引起熱議,事實上,AI員工早已有之,但隨着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崛起,加速了各個行業對AI智能體的應用,AI員工進一步賦能千行百業。
AI主播、AI助教、AI醫生……在DeepSeek被引入來提升各行業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再次引發不少網友對於“AI是否會替代人類”等職業前景的擔憂。
AI員工在政務中的輔助定位
在深圳市福田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的辦公區內,每名工作人員都配備了基於DeepSeek開發的人工智能辦公系統,只需簡單下達任務指令,系統便能在數秒內響應需求。
此次首批上線的70名“AI數智員工”,除了擁有DeepSeek的通用功能外,還結合各部門單位實際業務流程,量身定製了個性化智能體。每名“AI數智員工”對應一個賬號,它們分佈在全區35家政務單位,覆蓋240個政務工作場景,涵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招商引資等領域。
以“行政處罰決定書”功能爲例,工作人員在系統對話中上傳一份“案件單位負責人集體討論筆錄”後,不到10秒,“AI數智員工”就可以生成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
與此同時,多地都在升級“AI+政務”模式,據《法治週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北京、廣東、江蘇、山東、江西、內蒙古等多地宣佈其政務服務系統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推出相應的AI助手等。
北京市豐臺區政務和數據局完成了政務雲本地部署DeepSeek大模型環境,並上線了“豐小政”數智助手;江蘇省無錫市的錫企服務平臺3.0接入DeepSeek大模型,並上線江蘇省首個企業服務AI助手體驗版;山東省臨沂市基於政務雲成功實現了DeepSeek本地化全棧部署……
“‘AI數智員工’的上崗不僅提高了政務處理效率,也能爲公衆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欣看來,AI技術進入各行各業已成趨勢,尤其是在政務服務領域,AI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張欣也提示,目前大量研究和實例表明AI輸出的內容存在誤差問題,“政務領域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和重大決策,AI的決策誤差可能對公衆產生深遠影響”。
深圳市福田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增,對“AI公務員”這一說法向媒體進行了迴應:“AI數智員工”是AI助手,它能輔助開展公共管理和服務,提高工作效率,不能單獨決策,不能算是“AI公務員”。
“每一個‘AI數智員工’都有指定了一個監護人,監護人指揮它工作,並對它負責。”高增談到,公務員是有公務員法律的,對於“AI數智員工”也出臺了政務輔助智能機器人管理辦法,對其進行規範。
深圳市福田區率先推出了《深圳市福田區政務輔助智能機器人管理暫行辦法》,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倫理框架、技術標準、應用範圍、安全監管體系,明確了數智員工的輔助定位。
AI智能體助力千行百業
事實上,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AI+行業的應用,AI員工早已有之。
2021年2月,萬科首位數字化AI員工“崔筱盼”正式“入職”,其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覈銷率達到91.44%,“崔筱盼”在同年年底獲得2021年萬科總部最佳新人獎;2024年4月,360公司宣佈其首位AI員工“紅衣”正式“入職”AI事業部;2024年11月,小鵬汽車發佈其自主研發的全新AI人形機器人——Iron,目前,Iron機器人已在小鵬汽車的廣州工廠投入實訓,主要參與小鵬P7+車型的生產流程。
2024年12月18日,在2025年ICT行業趨勢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就預判,即將到來的2025年不僅是智能體的元年,也將是AI終端的元年。而隨着DeepSeek開源模型的發佈,顯然加速了其預判的實現。
在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全面接入DeepSeek後,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東風汽車等多家央國企也與DeepSeek展開合作,範圍覆蓋通信、能源、金融、汽車、科技等多個領域。
今年1月18日,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首位“AI數字員工”,並在廣西南寧新陽站等全國加油站,同步試點上線。在加油機的大屏幕上,“數字員工”迅速報出油價,並提示客戶加油。加完油後,根據客戶的旅遊諮詢,“數字員工”給客戶規劃了附近的旅遊景點,不但能和客戶交流對話,還能解答疑問、引導操作等。
近日,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正式上線應用。同時,山東、浙江、安徽、甘肅等地多家醫院接入DeepSeek。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各行業所謂的AI員工就是AI智能體的一種具體體現。AI智能體是一種能夠自主行動、感知環境、作出決策並與環境交互的智能應用或實體,與AI大模型相比,AI智能體能完成更復雜的任務。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24年)》指出,智能體作爲將大模型轉變爲生產力的主要應用形態,能夠快速理解和響應產業需求,拓寬大模型應用場景,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提供強大助力。
張欣建議,各行業在接入AI技術時,可從技術、法律規範及AI部署方式這三個方面採取措施,以確保數據的合規使用與隱私安全保護。
DeepSeek如何看待“AI替代”
“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後質疑我的治療方案,氣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更新了……”2月22日,廣東省一位醫學博主在網上講述的AI對自己職業產生影響的一段經歷,迅速引起網友熱議。
“患者給我看DeepSeek查的結果,和我說的一樣,誇我專業負責。感覺離下崗不遠了。”“這麼多行業開始用AI了,我還會有工作嗎?”……伴隨DeepSeek推動AI進一步普及應用,再度引發不少網友對於AI員工替代人類等職業前景的擔憂。
事實上,“AI是否會替代人類”是從AI技術誕生之初就一直相伴的話題。此前AI在視頻、音樂、繪畫、寫作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時,業內人士及相關專家也討論過多次,普遍認爲,AI會替代部分工作,但不會完全替代人類,人機協作是未來的工作趨勢。
“AI技術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力,但這種替代絕非線性關係。”張欣以公務員工作內容爲例解釋,AI可能會做一些重複性、標準化的工作,如數據錄入、文件審覈等,促使公務員向高技能、高創造力的方向轉型,如參與政策設計、公衆溝通和危機管理等問題的解決。張欣建議,勞動者應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適應AI時代的需求。同時,政府和企業也應提供相應的制度支持和技能培訓,幫助勞動者順利轉型。
“AI員工最終會替代人類嗎?”“AI會搶走人類的‘飯碗’嗎?”記者就這一問題,也多次詢問了DeepSeek,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未來十年將見證人機協作範式的根本性變革。AI不會簡單替代人類,而是推動勞動價值向更高維度躍遷。關鍵不在於對抗技術浪潮,而在於構建新的文明契約,使技術進步真正服務於人類福祉的提升。這需要技術創新、制度設計、教育轉型的協同演進,最終實現“人機共榮”的新型社會形態。
DeepSeek指出,AI員工存在認知維度侷限、物理交互瓶頸、社會性缺陷等劣勢。短期(2025年前)來看,AI重複性工作替代率或達45%;中期(到2030年)來看,認知型工作20%至35%崗位將轉型;長期(2040年後)來看,創造性工作仍保持大於80%人類主導。
“AI本質是工具,其影響取決於人類如何利用它。歷史上的技術革命最終擴大了經濟總量,但分配問題始終存在。”DeepSeek直言,“與其擔憂‘飯碗被搶’,不如思考如何讓AI成爲創造更公平社會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