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用商業化放量成規模 基金經理看好端側創新驅動下一輪增長

證券時報記者 裴利瑞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AI)正在進入從算力投入到雲服務消耗再到商業化收入,最終回到算力再投入的良性循環,而AI應用的起量正是推動這一飛輪效應的關鍵。

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

近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基金經理認爲,雖然算力是AI產業裡面的景氣度先行方向,但從今年開始,AI將進入商業化閉環的新階段。目前,海內外衆多AI應用加速起量,帶動文本處理最小單元(Token)的調用量出現爆發式增長,核心產品年度經常性收入(ARR)的斜率也明顯走陡,AI正逐漸進入下半場的應用爆發階段。

AI應用商業化放量成規模

在多位受訪的基金經理看來,2025年是AI應用商業化開始起量而見規模的關鍵一年。

海外方面,靠AI編程發力的Cursor成爲歷史上最快達到5億美元ARR的公司,Anthropic的ARR也在短短半年內從去年底的10億美元飆升至近40億美元。另外,OpenAI年內的年化收入已經突破100億美元,相較去年增長近80%;Google的Token日均調用量則達到16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0倍。

國內方面,今年3月,快手的可靈AI(Kling AI)在推出10個月後ARR突破了1億美元,4月、5月的月度付費金額均超過1億元人民幣。另外,截至5月底,字節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使用量超過16.4萬億,環比增長3.7萬億,較2024年5月剛發佈時已增長超137倍。

匯添富移動互聯股票A的基金經理沈若雨表示,與投資者以往的觀感不同,儘管當前尚未看到爆款應用,但AI功能正在滲透着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其中的一個表徵是來自於Token數量的爆發式增長,這其實代表了AI用戶的實際使用量正在飛速增長。隨着DeepSeek降低了單位算力成本,AI應用正持續落地,各類智能體(Agent)的應用數量在快速增長,Token的調用量也在持續增長。

德邦基金基金經理陸陽認爲,從今年開始,AI應用行情的主要線索已經不再是由事件催化,而是更加聚焦商業化的實際進展。

近期,很多美股AI應用公司開始不斷上修由AI驅動帶來的業績預期,包括教育、廣告、編程等。一級市場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不管是頭部明星公司,還是僅有數人的小團隊,非常多的AI創新型產品公司都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尋找用戶的核心痛點、迭代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纔是關鍵。“近期,國內一些公司密集發佈相關產品和商業化暢想,我們相信他們也正在走上正確的道路,市場也將會對其商業化體量和彈性給予更好的定價甚至溢價。”陸陽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華泰柏瑞基金研究部進一步指出,在商業化落地方面,AI應用正聚焦B端(企業級)和C端(消費者級)的雙軌賦能。具體來看,B端場景以AI智能體爲核心,實現降本增效和收入增長,例如在營銷、辦公和教育領域優化客戶洞察、內容創作和決策支持。2025年,全球AI工具在代碼生成和客服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率已經超過25%,可量化投資回報率(ROI)推動企業支出向AI傾斜。C端則通過硬件集成和多模態重塑用戶體驗,例如AI虛擬陪伴和智慧終端,當前變現較弱主要受免費模型競爭和宏觀環境影響。目前階段,行業有GPT-5、國內AI應用政策支持等催化,投資者可關注B端環節的AI智能體方向和C端環節的多模態相關方向。

智能體成爲互聯網新核心

在衆多AI應用方向中,AI Agent是人機交互的重要入口和熱點方向。

8月8日,OpenAI發佈最新AI大模型GPT-5系列。GPT-5是一種更強的語言模型,它展示了Agentic編程、工具調用和系統級問題解決能力的躍遷,AI Agent功能得到了強化。在此之前,OpenAI剛於7月18日發佈的全新ChatGPT Agent,可以自動利用多種工具進行規劃,完成包括自動瀏覽用戶日曆、生成可編輯PPT、運行代碼等複雜任務。

8月6日,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在第十三屆互聯網安全大會演講中,將2025年稱爲“智能體元年”,認爲智能體會成爲AI技術應用的主角。周鴻禕提到,當前,智能體只是開始,下一步將會演變成智能體蜂羣、集羣。一個公司剛開始可能會有若干智能體,後面數量增多就會有智能體部門,進而改變個體工作方式與價值創造模式、改變企業的組織運營模式,最終重塑運營邏輯。

“其實,智能體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當時,智能體還停留在代理型工具的階段,到了2024年,大模型技術快速滲透,智能體逐漸具備了‘推理—記憶—行動’的基礎能力。進入2025年,智能體則開始進入產業滲透階段,實現垂直深耕和規模化落地。”上海一位主打科技風格的基金經理向證券時報記者回顧了近年來智能體的演變。

他指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通過使用各類APP滿足了不同垂類場景的需求,月活躍人數(MAU)較高的APP制定推送機制並藉此向內容生產者收取服務費;到了Agent時代,APP弱化爲硬件的後臺服務提供方,Agent可以通過語義理解直接調用底層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代替APP掌握內容分發的權力。因此,AI Agent有望成爲新的互聯網核心,催生手機廠商和互聯網廠商爭奪入口。

爲了掌握流量入口和內容分發變現的權力,近期手機廠商和互聯網廠商均在搶灘AI Agent。比如,榮耀與智譜、蘋果與阿里的合作,將手機品牌的龐大用戶基數與互聯網廠商的海量用戶數據結合,幫助雙方更好地把握C端應用機會。

陸陽也表示,在AI應用中更看好AI Agent和多模態方向,因爲其商業化前景更爲清晰。多智能體協同架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AI產品從“提供建議”向“創造價值”躍遷,推動人機協作從“工具使用”轉向“智能體架構設計”,AI正從“對話工具”進化爲“數字助理”。這一轉變不僅提升了AI在複雜場景中的實用性,也爲企業服務、個人生產力提升等廣泛領域打開了巨大的商業化空間。

端側創新驅動下一輪增長

相比軟件應用端的爆發,AI端側(手機、PC、眼鏡、玩具、智能家居等)的進展則相對緩慢。

摩根科技前沿靈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經理李德輝認爲,近幾年,AI不斷髮展,算力一直是市場投資的主線,投資者一直期待下游應用衝起來,比如C端爆款產品、人工智能硬件等。不過,目前C端沒有爆款產品、AI硬件沒有突破,AI應用商業化仍需繼續努力。

中信成長動力混合的基金經理李品科表示,在AI相關的應用端,比如蘋果鏈和智能駕駛仍處於低位,市場對於貿易戰的擔憂帶來了果鏈的較低估值,不過AI端側的發展仍在持續,時間是AI發展的朋友。

“市場可能還在等待iPhone 17系列的發佈,AI升級對芯片、主板、散熱、續航及聲學等均有更高要求,這有望帶動多個產業鏈環節出現升級。此外,以手機爲載體的硬件終端畢竟仍然需要手持並查看屏幕信息,交互較爲不便,AR/MR產品設備搭載攝像頭等多種傳感器,可實現素材實時獲取,因此有望成爲多模態AI終端的更優選擇,我們也非常關注這方面的投資機會。”上述主打科技風格的基金經理表示。

平安基金基金經理黃維表示,往後看,端側AI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領域,智能眼鏡、智能玩具和智能家居等是重要載體。目前,相關產品的成熟度還有提升空間,但硬件迭代速度很快,可能明後年就能看到較爲明顯的改善,端側創新是新一輪科技週期的重要催化劑。

中歐數字經濟的基金經理馮爐丹也特別提到了智能眼鏡的投資價值,認爲未來整個眼鏡行業有望因此重構。目前,眼鏡產業大部分利潤是被終端零售商拿到的,智能眼鏡的發展邏輯是通過“加量不加價”重構原有產業鏈,在降低終端利潤率的同時,把眼鏡的體驗做得更好。2024年,智能眼鏡行業的銷量是300萬臺,預計2027年可實現1億臺,對應1000億元的市場空間,增量彈性集中在主芯片和中小原始設計製造商(ODM)。

“AI正逐漸進入到下半場的應用爆發階段,大模型平權時代更需要應用公司有好的產品經理來打破需求的邊界以及工程師來解決連接現實的問題,優秀的AI公司的能力邊界將從科學家領域向‘發明家+工程師’領域轉移。”華安先進製造的基金經理熊哲穎認爲,AI應用的發展正在進入中國優勢區域——將AI嵌入場景並實現產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