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龍頭華大基因:兩大智能平臺落地,進入規模放量關鍵階段

如果說傳統醫療的核心邏輯是“發現問題-對症治療”的線性路徑,那麼精準醫學與健康管理則呈現出更復雜的“雙螺旋”結構:一端是技術的持續突破,一端是市場需求的爆發性增長,中間螺旋鏈則是政策環境的強力託舉。華大基因正是這條雙螺旋的關鍵實踐者。

8月22日晚,華大基因發佈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31億元,歸母淨利潤577.82萬元。第二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60億元,歸母淨利潤5847.33萬元,同比增長908.64%。

公司在上半年的一系列新佈局,已經成爲市場期待的核心看點,尤其是“i99智健”多組學健康管理系統、BGI OmicsOne智能分析平臺、首發基因數據產品,已向市場釋放出明確信號:華大基因不再只是一家基因檢測公司,而是一家正在重塑健康管理模式數據生態的新型企業。

以雙平臺撬動“健康管理+數據平臺”新未來

如果說院內檢測是壓艙石,那麼面向C端的業務擴張,就是驅動巨輪遠航的發動機。2025年上半年,華大基因推出“i99智健”多組學健康管理系統,它不僅整合了傳統血液、影像等常規檢查,還融合基因組、代謝組、影像組等多組學數據,並通過AI驅動動態更新。其本質是把健康管理從“治已病”提升爲“治欲病”,爲C端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方案。

“i99智健”的發佈,被視作精準醫學商業化的重要分水嶺,它從通用健康方案,升級爲個體定製化的健康畫像,推動健康管理從“治已病”向“治欲病”轉型。

與“i99智健”相呼應的,是華大基因自研的智能解讀平臺BGI OmicsOne。這一平臺通過全鏈智能化本地部署,實現從樣本檢測到臨牀報告生成的閉環。目前該平臺已上線NIFTY&全因、CNV-seq產品,可做爲“智能中樞”內嵌於自動化系統,無縫銜接樣本檢測至臨牀報告生成全流程,涵蓋數據分析、深度解讀、報告輸出及數據挖掘。其中智能解讀工具SIGVAR基於ACMG指南標準,自動分析變異致病性,準確率達90%以上。智能文獻閱讀工具KnowLiter整合百萬級醫學文獻,自動提取證據,大幅減少文獻閱讀難度,高效輔助變異解讀。

對醫療機構而言,OmicsOne的價值在於提升檢測和診斷效率,同時保障數據主權,滿足合規要求。

這兩大系統,一個面向個人健康管理,一個賦能醫療機構,共同構築了華大基因未來業務的“雙輪”。而且,隨着“i99智健”和OmicsOne的發佈,華大基因的業務模式正從“檢測型公司”向“健康管理+數據平臺型公司”轉型。這種轉型,不僅意味着新的收入結構,也意味着長期護城河的形成,因爲生態閉環能重構資本市場認知。

國內首發基因數據產品,完成生態閉環關鍵拼圖

國家近年來大力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鼓勵企業將數據確認爲資產並納入財務報表。華大基因積極響應,在2024年首次完成了數據資產的盤點與入表,這意味着其龐大的基因數據不再是沉睡的硬盤文件,而是能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其真實價值的合法資產。2025年上半年,公司數據資產入表金額穩步增長,這關鍵的第一步,爲其後續的數據價值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數據入表只是開始,如何用起來纔是核心。腫瘤診療進入分子時代後,面臨基因變異解讀標準化不足、用藥依據分散等挑戰,海量基因數據因缺乏統一權威解讀標準影響診療決策。

華大基因加強基因數據價值轉化探索,發佈了國內首款基因數據產品“遺傳性腫瘤變異知識庫”與“腫瘤體細胞變異與用藥知識庫”。這兩大產品不僅整合了全球權威的基因變異與診療數據,更聚焦中國特有的臨牀指南與實踐數據,爲精準醫學研究提供高價值數據服務。產品覆蓋實體瘤全癌種領域超20萬種變異,能提供臨牀診斷、藥企研發、保險精算多場景支持。

此次公司發佈的數據產品,填補了國內腫瘤精準診療數據產品空白,打造基於真實世界基因大數據的醫療知識庫範例,率先在深圳數據交易所平臺上市,也標誌着公司從基因檢測服務商向數據驅動的智能醫療生態平臺的跨越轉型。

過去基因檢測行業的爭議在於“實驗室裡的技術如何真正走向臨牀”。而無論是OmicsOne在院內實驗室的應用,還是i99智健在健康管理場景的推廣,都證明公司正在打通“技術-市場”的最後一公里。

而國內首款基因數據產品的成功上市,則爲這一生態畫上了至關重要的閉環。它不僅是將沉澱數據轉化爲高價值資產的關鍵一躍,更標誌着華大基因進入“智能醫療生態平臺”的新階段。

在低潮中完成的佈局,決定了企業在下一輪浪潮中的位置。

雖然華大基因的半年報體現出階段性的業績波動,但這並不是判斷公司價值的全部。真正決定其未來位置的,是精準醫學與主動健康這條雙螺旋的進化:院內業務的深化,C端市場的拓展,以及技術平臺的迭代。

在醫療行業“冰火交織”的週期中,有的企業選擇守成,有的企業選擇衝鋒。華大基因顯然屬於後者。它在低谷中播下的種子,正在孕育下一輪浪潮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