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給付需為健保省錢 衛福部:有項目開始臨牀試驗
衛福部科技處長李建璋表示,智慧醫療健保給付則相對困難,需隨機對照試驗(RCT),證實「可幫健保省下錢」,目前已有醫院開使執行。記者林琮恩/攝影
衛福部推動臺灣成爲智慧醫療島,已設立三大人工智慧(AI)中心,盼讓智慧醫療在國內醫院落地應用。AI醫療面臨實證與給付挑戰,衛福部科技處長李建璋表示,科技處與衛福部食藥署智慧醫材合作,一年至少輔導10案例,依不同風險等級區分AI醫材,幫助醫院取得醫材許可證,健保給付則相對困難,需隨機對照試驗(RCT),證實「可幫健保省下錢」,目前已有醫院開使執行。
李建璋今天在急診醫學會年會,以「三大AI中心:實踐臺灣智慧醫療島的道路」爲題發表專題演講。他提到,衛福部成立負責任AI中心、AI外部驗證中心、AI影響性評估中心三大AI中心,形成完整體系,盼讓智慧醫療在臺灣有完整生態系及AI治理,並運用於臨牀,減輕第一線醫護血汗。
李建章提到,近期急診壅塞,智慧醫療是解方之一,可用於急診優化檢傷分類,病歷寫作工具則可用聊天機器人,在病人等候就診時完成病史詢問,口述病歷則可減少護理師撰寫病歷時間,加速教班,最重要的是,智慧醫療可用於預測哪些病人可「優先出院」,讓醫師更勇於決策,不必擔心病人回家後過世,須擔負重責。
李建璋說,三大AI中心,不僅協助醫學中心,也建立機制,讓醫學中心與區域、地區醫院形成聯盟,串連資料共同合作,蒐集大量樣本驗證AI有效性。不過,即使各國設法建立機制,爲智慧醫療把關,知名期刊「自然(Nature)」人以社論方式,批評AI醫療仍是「一團亂(Mess)」,關鍵是智慧醫療在實驗室,多以疾病與健康人極端值做驗證,但臨牀病人樣態並非如此極端。
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測爲例,AI判讀系統在驗證有效性時,利用健康人與最典型且嚴重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作爲對照組,但忽略不同個體有不同眼底眼色,且眼底病變除糖尿病外,也有不同影響因子。李建璋說,應設法找來所有有眼底變化病人加以分析,在臨牀應用時較不會失準。
另,各國都面臨智慧醫療納入健保審查困難議題。李建璋說,科技處參照國外作法,輔導醫院進行隨機對照試驗,對健保而言,與藥物療效不同,智慧醫療納保關鍵,最重要是能爲健保省下經費,完成臨牀試驗後,才能以論值支付方式,讓健保納保。目前已經有智慧醫療項目,爲爭取健保給付開始臨牀試驗,不過通常要花費兩三年。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