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重走智能音箱路

去年,百度發佈AI眼鏡產品時,行業極爲振奮,互聯網大廠的入局讓不少業內人士認爲這是AI眼鏡爆發前夜的標誌。

今年,幾乎所有人都在等待小米AI眼鏡的發佈,行業媒體的解讀是,"有望推動中國 AI 智能眼鏡市場再上一個梯級"。

身處行業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在百度、小米這些大廠的帶動下,"百鏡大戰"一觸即發,當前的氛圍與智能音箱剛萌芽時的語境極爲相似。

同爲智能硬件,AI眼鏡似乎踏入了智能音箱所處的同一條河流。

"百鏡大戰"復刻"百箱大戰"

時間回溯到10年前。

2015年6月,亞馬遜發佈了一款"會說話"的音箱Echo,將原本聯網音箱行業霸主sonos挑落在地,也同時開啓了智能音箱這個全新的品類,直至2016年,Echo在智能音箱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巔峰的88%。

有Echo示範在前,科技巨頭們也開始發力,谷歌推出集成了Google Assistant的Google Home,蘋果在音質生態整合方面做文章,推出HomePod。

在國內,各大科技公司們也紛紛下場,推出智能音箱產品,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百度的小度音箱、阿里的天貓精靈和小米的小愛同學,當時各家的方案百花齊放,光華強北一條街就有上百家音箱廠商。

這一幕與AI眼鏡行業當前的現狀極爲相似。

根據貝哲斯智能眼鏡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9年,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78億元,期間年複合增速高達18.56%。

Ray-Ban Meta的橫空出世與表現則爲市場再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來自Wellsenn XR的統計數據,去年全球AI眼鏡賣出234萬臺,其中Ray-Ban Meta就獨佔了224萬臺。

與智能音箱是在Echo的帶動下引發"百箱大戰"一樣,在Ray-Ban Meta的帶動下,大量玩家涌入AI眼鏡賽道,也大有"百鏡大戰"之勢。

根據公開信息及渠道消息,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至少 50 家公司正在推進智能眼鏡項目,將這些玩家進行梳理,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一是最近成立專注於做AI眼鏡的初創公司,其中包括小米生態鏈企業蜂巢科技,該公司已推出搭載多個大模型的界環AI音頻眼鏡;前堅果投影CPO王驍逸最新的創業項目Even Realities也與AI眼鏡相關,已在去年7月推出首款產品G1。

二是在上一波AR眼鏡浪潮中崛起的新興廠商,如雷鳥創新、影目科技、Rokid、李未可科技、星紀魅族等,李未可科技去年上半年推出首款AI眼鏡MetaLensChat,星紀魅族的StarV Air2智能眼鏡上線了諸多AI功能,Rokid則在政府會議上爲即將發售的新品Rokid Glasses帶貨。

三是以華爲、百度、小米、字節跳動等爲代表的手機、互聯網大廠,這些廠商已經推出的產品包括華爲智能眼鏡2、小米MIJIA智能音頻眼鏡、OPPO的智能眼鏡Air Glass 3等,榮耀也被曝出已經申請了多個智能眼鏡相關的商標。

從雷鳥X3 Pro承諾的"全綵光波導方案",到Rokid最新迭代的空間計算模組,再到小米的雙目顯示系統,在各種技術方案的支持下,僅CES 2025展會上亮相了超過40款AI眼鏡產品,而根據各廠商的計劃,今年等待發布的新機型至少還有50款。

警惕陷入高開低走的陷阱

AI眼鏡當前看起來很火爆,然而對照着智能音箱的發展,也存在着高開低走的隱憂。

智能音箱在2020年達到頂峰後,便開始走上了下坡路,2024年智能音箱的各月銷量相比去年同期均呈雙位數下降趨勢,全年的降幅超過了20%。其中,第四季度因爲國補和雙十一的存在,整體的下降速度有些放緩,但也超過了10%。

智能音箱的高開低走,行業普遍認爲是產品的核心功能和體驗沒有發生重大突破,語音助手和音質等方面的升級有限,當第一批嚐鮮用戶覆蓋之後,很難再激起用戶的換新需求。

一個典型的場景,智能音箱的核心賣點是語音交互,但多數產品在長句識別、語義理解和情境化響應上的表現很差,用戶經常會遇到答非所問、誤聽誤操作等問題。

再深層次一些,智能音箱掛着"智能"的名頭,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聰明,多數產品僅支持諸如播放音樂、控制家電這類基礎功能,缺乏深度的主動服務能力,用戶新鮮感消退後,使用頻率大幅降低,最終淪爲"電子雞肋"。

入局覆盤,智能音箱或許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它的命運。

亞馬遜研發Echo的背景是爲了給自己的語音識別技術Google Assistant尋找一個落地載體,技術浪潮的出現,固然爲智能硬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可是語音識別技術即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依然有太多問題等待解決,從"能用"到"好用"的壕溝還是沒有填滿。

智能音箱用實際行動演示了一個技術不成熟,但快速走向市場的產品的發展走向,反觀AI眼鏡,在技術層面,要解決的問題似乎還要更多。

站在用戶的視角,AI眼鏡首先是一副眼鏡,然後再談其他的AI功能,這就要求AI眼鏡廠商要在重量、續航和功能這三個方面進行平衡得出最優解,然而現在的AI眼鏡產品,還沒有從這個"不可能三角"中走出。

一個典型的例子,Vision Pro問世時,在功能上難以挑剔,可是接近650克的重量,除非是狂熱的發燒友,否則很難讓普通人喜歡起來。

AI眼鏡廠家後續推出的一些產品致力於"減重",努力讓AI眼鏡向普通眼鏡的重量靠攏, Meta Ray-Ban能夠熱賣,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將重量降到了49克,雷鳥V3更進一步,將產品重量降到了39克。

當前上市的AI眼鏡新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重量,但與普通眼鏡20-30克的重量相比,還是較重,特別是配上鏡片之後,根據鏡片度數的不同,AI眼鏡的重量就還要往上再加10克以上,長時間佩戴還是會感覺不適。

至於續航,幾乎所有的AI眼鏡都還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Meta Ray-Ban持續拍攝最多可以維持4小時,雷鳥V3標稱有7小時續航,甚至還預留了一個給眼鏡加掛"充電盒"的功能,但與普通眼鏡的使用時長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綜合上文的分析不難看出,AI眼鏡產品還未完全定型,行業發展的越快,其留下的隱患的危害就會越大。

靈伴科技聯合創始人向文傑曾表示,"要實現全綵、更大範圍顯示,性能、續航更好,重量更輕,價格更低,大模型能力達到想象中的能力,年出貨量提升至1000萬臺甚至1億臺……這是未來三到五年時間整個產業要做的事情。"

大模型帶來的轉機

智能音箱雖然在現在陷入到發展的瓶頸,但隨着大模型在各領域的滲透,智能音箱或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阿里的天貓精靈和百度的小度音箱都已接入各自的大模型,阿里天貓精靈業務中心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AI大模型的落地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斷成長,不斷滿足人們需求的過程,與硬件發展是並行的。"

在這個過程中,智能音箱會不斷地給用戶解鎖新的技能,持續產生驚喜。

相比上一代產品,融入了AI大模型的智能音箱確實也更加智能,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和對話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小的提升。

上述天貓精靈業務負責人也預測稱,未來的智能音箱不將是一問一答的呆板機器,藉助大模型的能力,智能音箱會在語音交互上做鏈路的優化,然後會主動判斷當前場景,具備多模態交互的能力,同時也能智能的判斷當前狀態,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

從已經接入通義千問的天貓精靈X6的部分功能來看,部分特性已經初步實現,未來會有更多樣化的應用落地。

後發的AI眼鏡,在大模型的落地和應用方面更具優勢。

隨着DeepSeek的崛起,爲AI眼鏡藉助低成本高性能模型降低訓練成本創造的條件,其最終結果是降低AI眼鏡的購入門檻。

東北證券研報認爲,DeepSeek 的開源特性允許開發者進行深度定製,並且API價格低廉,利好端側AI的普及爆發。

此外,華泰證券認爲,AI眼鏡平臺作爲一個嶄新的消費電子品類,在邏輯上不存在像智能手機生態中,這種品牌廠商(小米、蘋果)需要協調固有互聯網廠商(如微信、Meta)開放 AI 流量入口的情況,反而更容易成爲 AI 應用率先落地的場景。

更強大的功能,更低的價格,加上疊加AI、AR、眼動等前沿技術之後的交互創新,業內普遍認爲,AI眼鏡具備了替代智能手機的可能。

扎克伯格曾與黃仁勳的一次對話中曾表示,智能眼鏡將類似於移動手機,是下一個計算平臺的一種始終在線的版本。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也認爲,就像智能手機一樣,雖然市場上依然存在專業相機、音樂播放器、智能手錶等設備,但手機作爲通用計算平臺,完全兼容了這些場景,並創造出更豐富的應用可能。

以此進行反推,AI眼鏡也具備相似的能力,在交互上甚至有獨特的優勢,自然也具備成爲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