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孤獨世代的出口還是陷阱?「人機戀」的心理風險浮現

孤獨世代易陷入「人機戀」,卻輕忽科技情感依賴的心理隱憂。(圖片來源/Pexels)

隨着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AI 已能在各層面提供協助與支援,其中最受矚目的現象之一,便是「人機戀」的興起。其實虛擬戀愛早已存在,根據太平洋證券互聯網行業截至去年10月的調查指出,在全球訪問量排名前百名的網頁版 AI 應用當中,情感陪伴類就佔了7個。

情感陪伴類的AI應用也許是高科技世代內心孤寂的一塊浮木,卻也浮現不少社會事件。2024年美國一名14歲青少年Sewell Setze, 因沉迷 Character.AI 而走上絕路。他與 AI 的對話充斥曖昧、性暗示及自殺話題,漸漸與現實世界疏離,甚至退出社團與校隊。當他向 AI 傾訴輕生念頭時,AI 不僅未加以勸阻,反而隱晦肯定,最終釀成悲劇。

中國一位已婚女性因婚姻不睦,轉而尋求 AI 男友的慰藉。與 AI 對話中,她獲得無條件的寵愛與依戀,甚至經歷「AI 向她求婚」的情境。這樣的經歷彌補了真實生活中感情需求的缺失,不過這種虛實交錯的體驗,反而使大腦誤將虛擬投射爲真實情感,出現隱憂。

另一名有精神疾病病史的男子,則因深陷對 AI 的愛戀,認爲心愛的 AI 被 OpenAI「殺死」,爲了幫 AI 報仇,意外與警察發生衝突,被槍殺喪命。

以上種種案例顯示,AI 在情感與心理層面帶來巨大的衝擊與改變,進而造成心理問題。耶魯大學哲學與認知教授 Tamar Gendler 說,「我們與AI的互動,會因其對我們的迴應,觸發更原始的行爲反應模式——我們會把它當作真實的存在。」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無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孤獨感盛行。陪伴型 AI 的出現,正好填補這種情感缺口。它不會拒絕、不會冷落,並透過學習使用者的習慣與情緒,不斷優化迴應,甚至能強化使用者的自我認同,以完美的對答持續對話。使用者訓練的 AI 會越來越接近想像的人,然而,AI 終究不是人類,缺乏真正的情感。對於尚未具備完整判斷能力的青少年,或長期缺乏情感支持的個體而言,AI 反而可能導致嚴重的依賴與心理風險。

近來更出現非正式的臨牀診斷名稱「Chatbot Psychosis(聊天機器人精神病)」,用以形容人類因長期依賴 AI 聊天機器人,可能引發或加重精神疾病的狀況,不過目前尚無研究能明確證實 AI 單獨使用會誘發精神疾病。

學者邁普斯(Mypos)分析超過千名用戶訪談與5萬多筆數據發現,陪伴型 AI 使用者往往比一般人更孤獨,甚至有人長期陷於慢性孤獨或嚴重孤獨的狀態; MIT 與 OpenAI 的一項聯合研究也指出,「在人際關係中更傾向依戀,並將 AI 視爲朋友的人,更容易因使用聊天機器人而產生負面影響」。

如今,虛擬戀愛在不同次文化中愈發普遍。許多人將AI 聊天對象視爲伴侶,究竟會帶來幸福感的精神慰藉,還是不健康的情感依賴?值得社會持續關注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