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探針丨購房“贈送面積”的背後是福利還是“陷阱”

近年來,隨着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購房已成爲許多家庭的頭等大事。然而,在購房過程中,一個看似誘人的“福利”——“贈送面積”,卻讓很多業主因此惹上糾紛。有媒體報道德州市民陳女士在暢水園購房過程中就遇到了“贈送面積”的煩惱。

陳女士購房時,德州暢水園營銷人員介紹新房建築面積123.88平方米,實際得房101到102平方米。在計算得房率後,陳女士認爲公攤不大,就確認了合同。但在後續辦理手續過程中卻意外發現,合同上套內面積只有93平。此時再跟營銷人員覈實時,營銷人員卻解釋說,101平的承諾包含贈送面積。

陳女士的遭遇也並非個案,早在2019年,家住德州紫御國都小區的宋先生就通過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情報站反映,當初購房時開發商額外贈送10平方米的面積,並未寫入購房合同之內,但供暖季卻被熱力公司告知贈送面積也需要繳納供暖費用,爲此引發爭議。

2月17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市民,發現大多數人對“贈送面積”這一概念並不瞭解,有市民認爲這只是開發商的噱頭。

房地產業內人士張女士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贈送面積實際上是房屋實際使用面積超出產權面積的部分,如地下室、半地下室、陽臺、露臺等不計入或部分計入建築面積的空間。

“部分開發商爲了增加產品吸引力,通過封露臺、打通設備平臺等方式增加使用面積作爲贈送面積。這些操作可能使實際使用的建築面積超出規劃時的建築面積,甚至存在違法搭建的風險。”張女士說。

張女士指出,有的房屋可能存在戶型不合理、採光通風差、空間佈局不實用等缺陷,開發商爲了掩蓋這些問題,就以贈送面積作爲賣點來吸引購房者。購房者可能會因爲關注贈送面積而忽略了房屋本身存在的問題,入住後才發現房屋的實際居住體驗並不理想。

山東崇真(德州)律師事務所祝新月律師表示,雖然贈送面積能增加使用空間,但也可能伴隨着諸多風險。贈送面積可能涉及違反規劃或建築規範,如未經批准的加建或改造,也可能侵犯其他業主的共有權,引起法律訴訟。

祝新月律師建議,購房者應實地考察贈送面積的實際情況,並在購房合同中明確贈送面積的具體條款,包括面積、位置、使用限制等,確保所有贈送面積都符合法律規定。

現在看來,“贈送面積”看似是開發商給予購房者的實惠,實則可能背後隱藏着諸多風險和套路。購房者在面對此類營銷手段時,應保持清醒頭腦,仔細覈實房屋的實際面積、規劃合法性以及合同條款,避免因貪圖小利而陷入更大的麻煩。買房是家庭開支的大事,理性決策才能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張春法張磊)

找記者 上壹點

爆料方式:可微信搜索“壹點幫辦”小程序,通過情報站反映問題或者撥打熱線0534-2600000提供線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