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民主防線 臺灣將是最堅韌的實驗場

▲在生成式AI全面滲入政治傳播的年代,民主國家面臨的最大威脅,已不再只是外部的軍事入侵跟外交孤立,而是內部信任的崩解。(圖/CFP)

●楊聰榮/臺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

在生成式AI全面滲入政治傳播的年代,民主國家面臨的最大威脅,已不再只是外部的軍事入侵跟外交孤立,而是內部信任的崩解。當政治人物、媒體跟羣衆之間的互動被演算法操控、被AI生成內容混淆真僞,民主制度最根本的支撐,事實跟理性對話,正在被悄悄侵蝕。臺灣正處於這場變化的前線。

「無形戰爭」瓦解社會凝聚力 它不攻擊城市而是攻擊人心

這種資訊操弄的手法越來越精緻,對臺灣的民主造成實質衝擊。AI生成的假帳號透過社羣媒體不斷複製貼文,散佈「臺灣軍隊無能」「政府無能」「對抗中國無望」等敘事,讓社會信任逐步崩塌。

生成式AI技術被濫用來製作深僞影片跟聲音合成,僞造政治人物發言或指控,在選舉前後製造恐慌跟混亂。這些訊息不只是假新聞,而是結合心理戰跟情緒操弄的「認知作戰」。

敵對勢力更進一步利用跨平臺協調的外宣網絡,透過「福建網絡」等產業鏈,將親中內容推送至臺灣社羣平臺、影音頻道跟即時通訊羣組,讓虛假輿論以演算法爲引擎滲透社會各層面。

同時,錯假帳號配合特定媒體發佈虛構新聞,或操弄民調跟學術研究報告,形塑「民意傾向」的假象。這些現象已非偶發,而是有組織、有策略的系統性滲透。

資訊操弄的目的並不在於單一謊言是否被揭穿,而在於讓社會對「真相」這個概念失去信任。當不同羣體在AI演算法的回聲室中形成平行現實,民主的討論空間便逐漸瓦解。

政治語言被演算加工、情緒化跟極端化,使民衆對政府、媒體跟專業機構的信任度下降。這種由AI驅動的輿論裂解,比傳統的假新聞更具破壞性,因爲它不攻擊制度,而是攻擊信任本身。

對臺灣而言,這已不是遙遠的危機,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敵對勢力正透過生成式AI跟社羣演算法,滲透臺灣的輿論生態跟心理防線。

這種「數位滲透」讓公民在真假難辨的資訊洪流中,逐漸對民主程序跟公共討論失去信心。這種「無形戰爭」不靠飛彈跟槍炮,而是以資訊干擾跟情緒操控瓦解社會凝聚力,正如學者所說,「它不攻擊城市,而是攻擊人心」。

▼生成式AI技術被濫用來製作深僞影片跟聲音合成,僞造政治人物發言或指控,在選舉前後製造恐慌跟混亂。這些訊息不只是假新聞,而是結合心理戰跟情緒操弄的「認知作戰」。(圖/記者崔至雲攝)

AI帶來挑戰 同時也是民主更新的契機

面對這樣的挑戰,臺灣必須建立新的民主防線。這道防線不是防火牆,而是「政治溝通的防火牆」。政府需要制定明確的AI資訊透明規範,要求政治人物、媒體跟公部門揭露AI生成內容的來源跟使用方式,讓民衆能清楚辨識政治言論的真僞。教育體系也應強化數位識讀能力,從中學到公民教育課程,讓每位公民具備辨識AI生成內容跟政治操弄的基本素養。

更關鍵的是,媒體跟政黨要主動建立資訊查覈跟內容認證機制,讓政治辯論重新回到事實跟政策的層次,而非情緒跟謠言的競技場。

AI時代的民主競爭,考驗的不只是制度設計,更是信任維繫。政府跟社會若能保持資訊公開跟政策透明,就能在輿論攻勢中守住民主核心。

民主不只是投票制度,更是一種建立在信任跟理性上的社會契約。當我們面對AI時代的資訊戰,不應只是防守,而要積極轉化挑戰爲機會。

臺灣可以成爲全球數位民主的先行者,透過立法、教育跟公民參與,共同建構「AI時代的民主倫理」。唯有如此,科技纔會服務民主,而不是顛覆民主。

AI帶來的挑戰,同時也是民主更新的契機。當社會以理性、誠實跟透明迴應這場科技浪潮,當公民跟政府共同守護資訊真實跟公共信任,臺灣的民主將不只是防守者,而是全球面對資訊戰時最堅韌的實驗場。這將是自由社會在AI時代的最後防線,也是我們最值得守護的價值。

▼當公民跟政府共同守護資訊真實跟公共信任,臺灣的民主將不只是防守者,而是全球面對資訊戰時最堅韌的實驗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