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盛宴:一家PCB企業打入英偉達供應鏈,需要多長時間?

打入英偉達供應鏈是PCB企業技術實力和商業能力的綜合體現,這一過程通常需要經歷嚴格的認證、測試和產能爬坡階段。根據目前英偉達核心供應商(如某行業龍頭等)的公開信息及行業實踐,完整週期一般需 1.5–3年。具體時間受企業技術基礎、產品定位、英偉達需求緊迫性等因素影響,可拆解爲以下四個階段:

⏳ 一、核心階段與時間分佈

技術認證期(6–18個月)

技術匹配:需滿足英偉達對AI服務器PCB的硬性要求,包括層數(通常22層以上)、信號完整性(如Dk/Df值)、散熱性能(適配1400W GPU)等。

認證流程:

Delta/Gamma認證:針對高多層板及材料;

OAM模塊專項認證:如勝宏科技五階HDI板的獨家認證耗時約18個月。

關鍵門檻:量產能力(如5階HDI、40層板)、專利壁壘(如ABF載板工藝)。

樣品測試與小批量供貨(3–6個月)

通過認證後進入工程樣品(ES)測試,需配合英偉達完成:

信號損耗測試(如288GB HBM3E顯存適配性);

熱應力驗證(1400W功耗下的液冷兼容性)。

此階段通常以OEM方式切入。

產能爬坡與大規模訂單(6–12個月)

英偉達對核心供應商要求產能保障,例如:

某龍頭因獨佔OAM模塊訂單需預留50%產能。

風險點:若產能不足,可能被分流訂單。

長期合作與深度綁定(持續進行)

進入量產階段後,需持續投入下一代技術研發(如Rubin架構適配);

頭部供應商通過聯合研發鞏固地位。

二、企業案例:典型時間路徑

某龍頭(核心GPU供應商)

2019–2021年:完成H100系列HDI板技術積累;

2022年 通過OAM模塊認證,2023年量產H100;

2025年 獨佔GB300訂單,總週期約3年。

⚠️三、當前行業趨勢與挑戰

週期縮短機遇:

GB300量產(2025年Q3)推動認證加速。

週期延長風險:

技術迭代:Blackwell架構要求22層以上板,Rubin或需30層+,研發滯後將被淘汰;

供應鏈本土化:英偉達要求泰國/墨西哥產能配套,無海外基地企業難獲訂單。

結論與建議

基準週期:技術成熟企業約 1.5–2年,新領域切入者需 2.5–3年(如勝宏科技);

加速路徑:

併購成熟產能(如行業龍頭收購泰國APCB跳過建廠期);

綁定代工廠(OEM模式降低直接認證難度)。

未來,隨着AI服務器技術迭代加速(如Rubin架構2026年推出),認證週期可能進一步分化:頭部供應商因技術協同性縮短至1年內,而新進者因產能與技術雙重門檻面臨更長週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