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變大銀幕?賈樟柯:AI存技術瓶頸,人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I絕不僅僅是工具,它的知識量和成長速度是使人震撼的,另一方面,我也不認爲AI會取代人類。”
在最新短片《麥收》中,導演賈樟柯首次嘗試並探索AI在電影創作中的可能性,並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12月6日,中國首個AIGC導演共創計劃舉辦首映會,李少紅、賈樟柯、葉錦添、薛曉路、俞白眉、董潤年、張吃魚、王子川、王卯卯等9位導演打造的9部AI電影短片亮相,涵蓋奇幻、志怪、親情、動畫等多種題材。
值得注意的是,這9部具有實驗性質電影短片全部使用快手可靈AI進行視頻生成,導演完全依託視頻生成大模型參與電影內容創作,在國內屬於首次。
談到用AI創作的過程,賈樟柯表示,自己在短片製作中使用了豐富的傳統影視技巧,例如升格、推拉、搖移等,在過程中感到對AI的表現能力非常滿意,在空間識別和人物連貫性上都有出色的表現,“目前AI技術日新月異,希望在過一段時間後能夠重新用AI來製作短片,未來AI一定會成爲我們平等的合作伙伴。”
賈樟柯認爲,目前AI在影像生成方面確實還存在一定的技術瓶頸,目前仍在成長期,人類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文字或者語音指令生成的視頻,不如真實人類的表演更加細膩和生動,單純的指令也無法使AI理解模糊或者大笑痛哭的感情,類似尷尬的感受也很難表現出來,相較而言,這也是目前人類演員在表演上的優勢。
“人工智能正在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在電影行業中,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以月爲單位計算,如果之前用AI製作演員口型需要3個月時間,可能之後一個月就能完成。”對於AI技術的進步,賈樟柯表示,“當我們可以出門的時候,技術的變革已經降臨到我們世界,各個行業都不得不去面對,對於電影行業來說,也在顛覆傳統的製作方法和思維模式。”
李少紅則帶來AI短片《花滿渚》,她認爲,現在全行業都在熱議 AI,AI對影視的衝擊確實非常大,她曾經歷過膠片到數字再到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都是從技術和科技的挑戰開始,然後融合了藝術的創造,打開新時代和新世界的大門。
“AI能把不同空間和時代的內容關聯在一起,這支短片的潛力,讓我對未來的AI創作有了更大信心。”李少紅表示,“AI將爲創作者的影視敘事和想象空間帶來更多可能性和啓發性。”
快手副總裁、大模型團隊負責人張迪介紹,自今年6月6日發佈以來,可靈AI保持高速迭代,在模型質量、美學表現、控制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進步,目前已擁有超過500萬用戶,累計生成超5100萬個視頻和超1.5億張圖片。
快手大模型產品和運營負責人李楊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未來可靈在影視方面的突破將成爲最大目標,近期也在快速優化模型,下一版本的模型會在生動性和美感上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也在嘗試基於AI創意工具進行創意作品工作流,把繁重工作簡化成極簡流程,讓普通用戶快速使用,讓更多專業用戶節約不必要的時間和成本,“如果導演腦海中有一個想法,我們可以將AI當成‘素描’,快速生產視頻,並和大家進行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AI生成電影仍處於初期。中國電影博物館黨組成員、副館長劉軍坦言,目前AI仍然存在“A裡A氣”的問題。“AI和我們拍攝真人電影是不一樣的,裡面的女性角色還是帶有西方的感覺,要把東方女性、建築和風景的美在資產中體現出來,還是需要科學化的算法進行自然生成,這也是未來AI在人工上的巨大潛力。”
賈樟柯也坦言,希望更多探索AI本身可能性,“我不會迴避目前在發展階段中,AI需要完善的一些東西,或者說整個AI技術面臨的一些挑戰。我覺得只有我們創作者,跟科學家、科技人員一起努力,一起去觸碰那個邊界,我們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AI才能夠更加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