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入搜索,SEO基石未動,但影響力挑戰顯現

在近期備受矚目的Search Central Live大會上,谷歌搜索領域的兩位專家Gary Illyes與Cherry Sireetorn Prommawin,就人工智能對谷歌搜索機制的影響展開了深入探討。這一觀點隨後被谷歌資深產品專家Kenichi Suzuki在LinkedIn平臺上分享,爲SEO從業者帶來了新的啓示。

兩位專家明確指出,谷歌所推出的包括AI概覽、AI模式在內的一系列AI功能,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傳統搜索架構的基礎之上。這意味着,諸如Googlebot爬蟲、搜索索引以及排名算法等傳統組件,在AI搜索時代依然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現有的SEO策略無需進行根本性調整,所謂的“AI SEO”新方案也並非必需。只要網站內容持續遵循谷歌的質量準則,其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名就不會受到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Illyes特別澄清了一個誤區,即谷歌並不會對人工生成內容與AI生成內容進行區分對待。內容的質量、實用性及可信度纔是谷歌評估的關鍵所在。只要AI生成的內容能夠符合這些標準,同樣有機會獲得優質的展示機會。

進一步而言,Illyes與Prommawin還詳細描述了AI模型在谷歌搜索流程中的全面滲透。從抓取階段AI協助決定抓取時機,到索引階段BERT語言模型解析文本含義並剔除低價值頁面,再到垃圾郵件識別、查詢理解以及信息整合等多個環節,AI均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多任務統一模型(MUM)的出現,更是能夠跨文本、圖像、視頻等多種格式整合信息,爲用戶提供更爲豐富的搜索結果。

然而,儘管谷歌方面一再強調SEO核心原則未變,但近期的一些研究數據卻透露出不同的信號。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研顯示,當搜索結果中包含AI生成的摘要時,常規搜索結果的點擊率出現了顯著下滑,從原本的15%降至8%。更爲嚴峻的是,僅有1%的用戶會選擇直接點擊摘要中的源鏈接進行深入瞭解。

類似的現象在其他研究中也有所體現。儘管SEO的技術框架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隨着用戶對AI生成答案的日益依賴,以及訪問外部網站意願的降低,SEO的實際效果正面臨嚴峻挑戰。對於衆多出版商、零售商及內容創作者而言,這意味着他們的網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曝光度和覆蓋面或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一趨勢並非源於SEO規則的變動,而是傳統網站在新搜索生態中的地位逐漸邊緣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