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榮景與泡沫 一場臺灣能否走向智慧未來的命運抉擇
▲與其恐懼泡沫,不如冷靜思考臺灣應如何在全球AI佈局中站穩腳步,避開泡沫陷阱,真正成爲技術與應用的領航者。(圖/CFP)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最近全球AI市場表面風光,實則暗流涌動。一方面,美國幾間科技大廠,如Nvidia、Meta、Google、Microsoft等市值不斷飆升,AI相關投資熱潮此起彼落。Nvidia市值突破4兆美元,超越英國與法國GDP總和,引發市場譁然。另一方面,OpenAI與軟銀合資主導的「星際之門計劃」(Stargate Project)卻因合作歧見卡關,原定5000億美元的超級AI基建計劃大幅縮水,不僅未落地任何資料中心,連最初承諾的規模也降至僅一座小型設施,對整體供應鏈如鴻海、神達等造成重大影響。
看似堅不可摧的AI熱潮 是否正步入泡沫階段?
根據分析師觀察,美股S&P500前十大企業中,高達四成市值集中於AI主題企業,其本益比已超越當年網路泡沫時期。投資人看似在「買進市場」,實則是「重押AI」,一旦這股期望反轉,潰堤恐非幻想。
正如當年網路泡沫破滅後,真正的互聯網時代才得以茁壯,AI即便遭遇資本回調,其技術價值並不因此消失。AI所代表的是一種深層次的產業轉型趨勢,從知識密集型產業到智慧驅動型社會,無論是製造業、金融業、醫療或教育,無一不在重新被塑造。
因此與其恐懼泡沫,不如冷靜思考臺灣應如何在全球AI佈局中站穩腳步,避開泡沫陷阱,真正成爲技術與應用的領航者?
政府近期啓動「AI新十大建設」,宣示要在2040年前培育百萬AI人才、創造十五兆元產值、打造三座國際實驗室,並以AI驅動百工百業轉型。產業界則結合六大公協會成立AI機器人大聯盟,目標2030年突破兆元產值,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國產平臺。這場以AI爲核心的「造山運動」,雄心勃勃、結構明確,顯示臺灣不願只是成爲晶片代工王國,更要躍升爲AI應用與智慧系統的策源地。
AI熱潮 臺灣面臨四大挑戰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目前所面臨的四大挑戰,第一是國際變局與政治風險的干擾。「星際之門」的擱淺,顯示即便是技術龍頭也敵不過政治與商業的分歧。川普主導的AI國策,因內部意見不合而進展停滯,導致供應鏈大筆訂單落空,臺灣企業遭受牽連。
這提醒我們,即使掌握技術,也無法完全規避政治風險。臺灣的AI戰略若想長治久安,須建立多元合作、風險分散的全球聯盟結構,減少對單一陣營的依賴。
第二是人才與資本的斷層。雖然政府喊出百萬AI人才的培育目標,但如何真正讓這些人能進入產業、解決實務問題,遠非短期內可達成。企業界對「有用人才」的需求是立即性的,而學術體系的調整往往緩慢且與實務脫節。創投基金雖喊出千億元規模,但投資標的多流向少數明星企業,新創仍缺乏制度支撐。
第三是技術應用的過度集中與商業模式虛浮。目前市場上的資金大量流入大模型、大伺服器、AI晶片等領域,但應用端多處於概念驗證(POC)階段,商業模式尚未穩定。許多企業投入AI專案,往往因缺乏具體產值指標而草草收場。這種「熱錢先到、應用未成」的現象,正是泡沫的主要徵兆。
第四是民衆與產業基層對AI轉型的真實焦慮。AI取代的恐懼尚未真正被制度迴應。AI導入是否會導致大量失業?產業升級後基層工人何去何從?政府目前的AI政策多數着重於宏觀規劃與技術發展,對於弱勢勞動力的轉型安排與社會安全網建置仍相對薄弱。
AI不是救贖,更不是末日,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慾望、野心與脆弱。泡沫不必然是毀滅,也可能是重塑格局的契機。
臺灣若能在這場熱潮中堅持長期主義、穩健佈局,避免被炒作牽着鼻子走,那麼無論泡沫是否破裂,我們都能站穩腳步、繼續前行。這是一場技術與治理的雙重考驗,也是一場國家能否真正走向智慧未來的命運抉擇。
▼臺灣若能在這場熱潮中堅持長期主義、穩健佈局,那麼無論泡沫是否破裂,我們都能站穩腳步、繼續前行。這是一場國家能否真正走向智慧未來的命運抉擇。(圖/翻攝賴清德臉書)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