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缺口擴大,香港再出手面向內地“搶人才”

經濟轉型、科技發展和數字化趨勢正在改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要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香港加速“搶人才”步伐。

“2025香港國際人才職業博覽會”第二季於6月28日舉辦。該系列活動爲今年首創,由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提供指導和支持。其中,第二季聚焦“創新科技、工業製造與智慧城市”,涵蓋人工智能、金融經濟與智能製造等前沿領域,共吸引超過50家企業參展。活動當天有近5000名人士現場求職。

人才招聘背後折射的是區域的產業佈局。近年來,港府多次投入重金支持人工智能產業,希望在AI浪潮中不缺席。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會上提及,隨着大型創科基建陸續落成,香港產業生態將更趨多元,對專業創科人才的需求亦日益殷切,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方向尤爲緊缺。

港府大力推動創科產業發展,但人才高度短缺、供不應求的情況加劇。據香港勞工及福利局於去年11月發佈的最新一輪人力推算報告,預計到2028年,香港整體人力短缺達18萬人。其中,政府大力發展的創新及科技產業的短缺較明顯,每個產業缺口均超過5000人。預計到2028年,熟練技術人員缺口將達到6萬至6.5萬。

該報告指出,創科業界的人力需求預計將由2023年的6.02萬人增至2028年的9.64萬人,並於2030年超過10萬人。預計至2028年,創科業界將面臨1.8萬至2.3萬人的人力短缺,高需求職業包括項目經理、數據分析師,以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科技、微電子及製藥等領域的創科專才。

這一需求亦從6月28日的招聘會上反映出來。現場,多家企業開放了開放AI工程師、IT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師、投資策略專家等崗位的招聘。

佰模雲三維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於2024年入駐香港科學園區,並設立AI研發中心,主要服務建築領域、城市更新及改造領域,此次需要招聘大語言模型的開發師。

公司事業部執行董事施鑫偉向界面新聞表示,目前研發部門在職的僅有一位應屆生,“來香港主要想開發一套AI大模型。但從去年10月落戶到現在,工資開到4萬多了都沒招到合適人選。香港這部分的人才太短缺,計劃藉助招聘會招攬5-6名研發人員。”

上述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報告提及,在創新科技行業,2023年香港職位空缺率達到13%。從細分賽道來看,研發成果商業化活動等其他領域的就業人數最少,僅1.05萬人,比重20%;最多爲公共機構及高等教育機構研發活動,達2.76萬人,比重53%。

佰模雲三維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技術總監林鋒告訴界面新聞,難以招聘合適人員也跟崗位門檻相關。建築領域AI應用垂直性強,人才崗位和需求很精確,更多需要針對多模態模型、大語言模型進行開發的技術人員,不是大範圍的計算機專業人員或有數據分析經驗的人員就能勝任。

素來以服務業見長的香港在科技賽道發力較晚,此前人才主要流向金融、法律等行業。阿里雲智能(亞太北及東南亞大區)資深顧問、國際數據產業聯盟主席車品覺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指出,香港跟內地科創存在明顯差距,一個原因在於兩地教育模式。內地可以找到很多垂直類型的人才,對行業有非常深的認識;而香港的人才綜合性更強。

“事實上,早些年,香港學生甚至不願意報讀計算機這個專業。這幾年港府大力推動後,學生和家長才對創科有所改觀。但問題在於,這個領域最關鍵的是大概有十年經驗的工程師,例如數據行業需要的架構師,這也是香港當下急需的,一個捷徑是讓內地有經驗的人士填補這個空缺。”車品覺說。

車品覺此前在內地工作、生活超過10年,曾就職於阿里雲、eBay等公司。2016年,他回到香港,“和杭州到香港,轉變太大了。內地早幾年已經在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雲端,而香港數字經濟連影子都沒有。企業很需要創科人才,而單拎AI來看,人才就更難求了。”

人才跨境流動有望爲香港創科提供支撐。香港勞動人口在2019年至2022年間連續四年下跌,爲了“搶人才”,港府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措施扭轉勞動力的下跌趨勢,其中“高才通”尤爲引人矚目。2024年10月,“高才通”內地高校名單再擴容,從13所增加至22所。

據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2024年至今年一季度,根據高才通計劃獲批來港的人數達到5.02萬人,其中中國內地達4.76萬人,佔比約95%。

施鑫偉提及,當天投遞簡歷和麪試的人士主要是“高才”或“優才”,或者在香港讀書畢業後通過IANG簽證想留下發展的,其中還有超過10年經驗的人士。

香港求職招聘平臺CTgoodjobs董事王清提到,綜合市場數據顯示,創科行業是目前招聘及求職市場的焦點,信息科技、電子商務行業已經連續兩年成爲收入最高的行業,當中一般員工及管理層的月入中位數,分別達到3.1萬及5.5萬港元。這反映目前市場對創科人才的需求非常殷切,亦體現出越來越多企業願意投放資源,提升創新科技的應用水平。

而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需要藉助前沿技術鞏固自身的地位,保險、銀行、證券等傳統金融行業利用大量AI技術提升效率,而數字貨幣、虛擬資產、區塊鏈等新賽道進一步豐富了金融體系。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金融科技總監嚴滌宇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提到,隨着超算中心運作,需要更多運營人員和數據安全相關人員,“AI、區塊鏈、數據科學、網絡安全,我們所需的人才集中在這四個領域。”

“比如我們園區就有一家企業,面向IPO上市的律所,在招股章程審批環節中運用AI技術,大幅度提升效率,有助於縮短整個上市週期。另外,面向代幣化、收入分成等新的資產形式,園區內有不少企業專門做把現金流打包爲一個金融產品的業務。”嚴滌宇說。

嚴滌宇認爲,香港出海基地的角色,吸引了一批內地企業來港,這種方式下也豐富了本土的創科生態。他上個月剛剛帶了10多家園區公司前往迪拜參展,當中就有內地的AI企業和支付公司,有意拓展海外業務。

佰模雲總部位於廈門。之所以落戶香港,施鑫偉表示,一方面在於有濃厚的的金融中心氛圍,另一方面希望藉助香港拓展海外的市場。

香港亦在今年4月成立了出海服務中心,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牽頭,聯合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向中國內地和香港科創企業提供國際技術標準對接、產品本地化與國際化技術支援、知識產權管理及保護等專業支援。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創新總監都永海會上指出,該平臺的設置基於很多國內企業的投資出海需求,對產品、技術、產能、跨國運營出海等痛點進行了充分的調研,並將連同香港投資推廣署、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等政府機構來服務內地企業出海。

“香港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國際化。因此我們也跟國內三大科創中心合作,希望藉此覆蓋到專精特新、獨角獸、小巨人等企業。”他同時透露,今年的工作重點包括三個方面:新型工業化、智能製造和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