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 漫畫業求生存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人工智慧對於漫畫業帶來極大衝擊,許多創作者開始嘗試應用生成式AI,試圖撐過這次危機。

精句選粹■Some artists are embracing generative AI, hoping to ride the disruptive wave like comic book creators have done time and again to survive.

漫畫業過去經歷多次存亡危機,如今部分藝術家擔憂人工智慧(AI)工具可能徹底摧毀這個產業。儘管如何使用AI在漫畫業界仍存在爭議,但有些人開始嘗試應用生成式AI,希望能像過去應對危機一樣,在這股顛覆性浪潮中生存下來。

2024年11月,美國知名漫畫家、漫威電影反派角色「薩諾斯」創作者史塔林(Jim Starlin)受訪時表示,他將在未來作品使用AI技術,但會清楚標明哪些部分由AI參與制作。他將反對AI技術的人比作「盧德主義者」(Luddite,即抗拒新技術)。

插畫家兼AI藝術指導麥克唐納(Steve McDonald)表示:「接受事實吧!你現在可以同時處理三項專案,過去做一項都很困難。AI能幫助你延伸想法,相當於多了一個助理團隊。我的意思是,你可以正面看待AI。」

加速製作 正面看待

漫畫出版平臺WEBTOON也認同此觀點。此數位出版商正推出新的AI工具,以幫助創作者加速漫畫製作。

WEBTOON指出:「我們善用AI與數據優勢來推出產品,藉此減輕創作者的工作負擔,幫助他們創作高品質內容。」這些工具包括繪畫、3D與2D建模等功能。

專爲漫畫創作者提供服務的律師漢尼西(Gamal Hennessy)表示,AI能夠生成提案、處理重複性任務,並協助解決小型企業困難。

他表示:「AI能夠加速生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對獨立出版商來說,製作一本漫畫所需時間是漫威、DC或Image這類大型公司的四倍。」

創作者憂心盜用、被取代

但對許多創作者而言,AI優勢不足以抵消缺點。曾爲漫威與DC工作的藝術家瑞德(Amy Reeder)堅信,自己因AI而失去工作機會。她表示:「我失去快要到手的工作,因爲我看到對方參考素材很明顯都是AI作品。」

創作者對新技術抱持敵視態度有其背景因素,畢竟他們曾經歷1990年代銷售低迷與如今數位發行時代的挑戰,深怕AI會盜取他們的心血結晶。

各行各業都擔憂工作被自動化取代,漫畫業也不例外。知名演員班艾佛列克一針見血地點出AI如何影響電影製作,「視覺特效行業遇到大麻煩了,以前花很多錢才能做到的事,現在變得便宜許多。」

漫畫業界老將兼美術老師埃利斯(Steve Ellis)認爲,許多年輕藝術家透過承接小型案子來磨練技能。若這些工作遭到AI取代,勢必會剝奪他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埃利斯表示:「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有些人開始考慮在作品中使用AI。」

即便是業界地位穩固的藝術家也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作品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之下,遭到盜用、成爲訓練模型的素材。

但也有人認爲,不妨參考過去經驗。數位下載(音樂與電影盜版)過去曾是影音產業的棘手問題,最終透過「授權使用」的方式克服挑戰。換言之,視覺藝術家可以要求AI訓練必須支付類似授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