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具備“意識”雛形 未來會掌控世界嗎?
07:03
就在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前3天,特朗普正式發佈《美國AI行動計劃》,這份長達28頁、涉及90多項具體行政指令的AI施政方案,不僅改變了拜登時期的強監管模式,通過放鬆監管加速AI創新、加快美國本土AI基建,最後一章更直接點明:要向全球輸出美國的軟硬件標準,做世界AI霸主。
正正經經,政經金觀察!
本週,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行。今年的大會上,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機器人依舊是主角,不過對於AI是否會失控、甚至反噬世界的擔憂也明顯增加。當AI超越人類,我們該怎麼辦?
展覽現場,被稱爲人工智能“新物種”的AI智能體展現出的強大的能力,不僅能吟詩作畫,AI智能體展現出的執行多任務和推理的複雜任務解決能力,讓人印象深刻。
國內“AI六小龍”之一的階躍星辰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姜大昕介紹:“將來的智能體可以總結爲12個字,總在場、能做事、有記憶、能進化,它可以一直伴隨着你,能夠看到你所看到的,能夠聽到你所聽到的,還能自我進化,更加適應你,很像電影《蜘蛛俠》裡的賈維斯,或者電影《她》裡面的薩曼莎。”
7月,OpenAI官宣發佈迄今爲止最強的“AI智能體”,從寫代碼、預訂機票、抓取數據,到跨軟件多輪自動化執行流程,已初具“代理人”雛形。
同月,馬斯克也發佈了號稱“全球最強大的AI模型”Grok 4,在包含2500個專家級問題、涵蓋上百個學科,被稱爲“人類最後的考試”(HLE)中,Grok 4在不用工具的情況下拿下了26.9%的高分,馬斯克稱其幾乎在所有學科上都比人類研究生更聰明。
AI世界一日千里,超級智能將到來嗎?它真的會反噬世界嗎?
大會主旨演講中,首度在中國線下公開亮相的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辛頓博士,提出了一個尖銳的比喻,當前,人類與AI的關係,就像飼養了一隻老虎幼崽,可愛卻也可能致命。人類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馴服它,要麼消滅它。不過,由於AI已經證明能大幅提升醫療、教育、氣象預測等工作效率,消除AI已幾乎不可能,即便有國家想消除,其他國家也不會認同。因此人類必須找到辦法馴服AI。
“我的觀點是,當今的多模態聊天機器人已經具有意識,所以,各國可以分享讓它善良的技術,即使它們不願意分享讓它聰明的技術。”辛頓說。
即便是馬斯克發佈的號稱“全球最強”的AI模型GROK 4,也由於讚美希特勒、反猶等言論引發巨大爭議,被批評“不負責任、充滿危險”;再比如,近些年每每提到AI,常有人擔心,AI和機器人會不會“搶”走人類的工作、加劇不平等?
在我看來,這都是人工智能治理要去解決的問題。作爲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專家,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主任郭毅可告訴我,人工智能的治理需要技術和規則並重,“讓人工智能有能力、有導向性的學習,它懂得什麼叫好、什麼叫壞,走向善道路。AGI L1(通用人工智能級別1)、AGI L2(通用人工智能級別2),就跟智能駕駛一樣,這可以定義清楚,一步步走,這可能又是治理上面很重要的問題。”
要聰明、更要善良,AI的發展需要全球協作,共同尋求對策。然而已經站在“懸崖邊”的人類,似乎還沒有真正達成共識。
剛發佈的《美國AI行動計劃》原本是美國發展AI產業的戰略規劃,卻充滿了對抗、限制和打壓中國的地緣政治意圖。我注意到,該計劃在第三支柱部分明確指出“在國際治理機構中對抗中國影響力”,進一步收緊人工智能芯片對華出口管制。
亮相今年大會爐邊對話的谷歌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同時也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學生埃裡克•施密特坦言,基辛格在人生最後的15年裡,密切關注着AI迅猛發展的技術浪潮,他認爲這將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巨大挑戰,因此迫切需要全球的溝通協作,共同維護人類對技術的控制權。
連續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國正是爲全球提供了一個平臺,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羣都可以一起坐下來談,探討一個各國都能接受、真正可行的人工智能的治理規則和方案,讓人工智能的技術能在更多國家普惠應用。
從發佈多災種早期預警服務中國方案“媽祖”,到應對緬甸7.9級地震災後救援,中國人工智能團隊僅用7小時開發出中緬英三語互譯系統等,中國向世界分享人工智能技術和經驗。
尼泊爾通訊與信息技術部專家夏力格·帕拉朱裡表示:“作爲一個多山的國家,通過與中國的AI合作,我們能夠跨越喜馬拉雅山脈提供各類智能服務。”
匈牙利創新署首席運營官羅伯特•索莫吉表示:“思考人工智能政策、倫理、規則及標準化的合作至關重要,人工智能不能被侷限在單一國家,它是開放且跨國界的。”
回到片頭提出的問題,當AI不斷進化,它真的會最終反噬人類嗎?
正如辛頓在演講的最後所說,沒有一個國家希望AI統治世界,每個國家都希望人類能夠掌控世界。面對超級智能,全球需要基於這些共識,研究如何訓練超級AI向善,共享安全測試數據,並建立持續對話機制,讓AI輔助人類,而不是最終接管人類。
你們覺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看看新聞記者: 金普慶
編輯: 吳浩然
攝像: 吳浩然
責編: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