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救經濟?韓銀:可緩解低生育衝擊 GDP最高成長13%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韓國央行10日發佈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合作的《AI與韓國經濟》報告,指出人工智慧(AI)有潛力彌補因低出生率和人口高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並在未來10年內推動韓國經濟增長最多達13%。報告顯示,若能有效利用AI技術,生產力最高可提升3%,GDP減少幅度也可從原預測的16.5%縮小至5.9%。
根據報告分析,由於勞動人口減少,韓國GDP在2023年至2050年間可能萎縮16.5%。然而,若廣泛引入AI技術,降幅有望大幅縮小至5.9%。報告指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即扣除勞動力和資本後衡量生產效率的指標未來10年內有望增長1.1%至3.2%,帶動GDP成長4.2%至12.6%。
此外,隨着AI相關技術發展,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的應用,韓國的半導體出口預計到2030年將翻倍成長,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儘管AI帶來經濟發展機遇,報告也警告可能衝擊韓國就業市場。研究顯示,韓國約51%的工作崗位面臨被AI取代的風險,但影響程度取決於職業的「AI暴露度」(工作內容被AI取代的可能性)和「AI互補度」(職業的社會及物理屬性免於被AI取代的程度)。
報告指出,24%的勞工因AI暴露度與互補度均高,能夠利用AI提高生產效率與收入,例如法官、外科醫師等專業人士。這類職業雖然可以依賴AI技術,但仍需人工監督與決策,因此不會完全被取代。尤其是女性、青年、高學歷與高收入羣體的AI暴露度和互補度較高,反而能夠將AI視爲助力而非威脅。
相對而言,27%的勞工因AI暴露度高但互補度低,可能因技術發展而失業或收入下降,這類職業包括通訊銷售、會計和財務人員等。報告建議政府應積極引導勞工轉型,提升他們的技能與適應能力。
此外,韓國《中央日報》提及,根據全球AI準備指數排名,韓國在165個國家中位居第15名,表現出衆。然而,韓國AI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於大型企業及新創公司。2023年,資產規模前25%的企業中已有48%採用AI技術,而中小企業的應用程度相對較低,可能進一步擴大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生產力差距。
針對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韓銀與IMF研究團隊建議,應提高勞工從「AI高暴露──低互補」職業向「AI高暴露──高互補」職業轉型的比例。轉換比例在2009年至2022年間平均爲31%,仍有提升空間。
韓銀就業研究組長吳三日(音譯)強調,韓國勞動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可能阻礙職業轉換,尤其高齡勞工適應AI時代的挑戰難度更高。因此,政府應推動教育與再培訓計劃,提高勞動市場的彈性,並幫助弱勢羣體適應AI轉型,確保經濟與就業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