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竟能辨識胸痛表情 東海大學智慧醫療摘金
東海大學在全國最具規模的科研盛會「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再創佳績,從超過500件專利作品中脫穎而出,以胸痛病患辨識系統、智慧詩詞生成系統、仿生空氣淨化技術、生物炭循環技術,勇奪一金三銅及企業特別獎肯定,展現科研應用的高度潛力與價值。
資工系終身特聘教授楊朝棟(右3)運用AI影像辨識技術,建立胸痛病人表情辨識系統,爲智慧醫療帶來革命性突破,勇奪金牌獎。東海大學/提供
由經濟部、國科會等部會主辦的「2025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日前在臺北世貿一館盛大舉行,吸引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等19個國家、近450家廠商齊聚,展出超過1,100件專利作品,爲臺灣與國際技術交流的重要舞臺。東海大學繼去年在創博會大放異彩後,今年再度以6件創新技術參展,在「發明競賽區」中拿下1金5銅及企業特別獎共5大獎項,技術涵蓋智慧醫療、建築仿生設計、環保新材料及數位人文等多元領域成果。
東海研發長林惠真表示,今年拿下金牌獎的作品爲資工系楊朝棟終身特聘教授的「胸痛病患臉部表情辨識系統及其方法」,此專利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合作,運用AI影像辨識技術捕捉患者臉部表情,建立胸痛病人表情辨識系統,協助醫師更快速判斷症狀並進行治療,爲智慧醫療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
東海大學企管系教授張譽騰(左2)、化材系李冠廷教授(右2)拿下「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銅牌獎。東海大學/提供
此外,東海另有3項技術榮獲銅牌獎,包含企管系張譽騰教授的「智慧型詩詞聲音媒體生成方法及其系統」,以AI語音生成技術自動製作詩詞聲音媒體,整合語速、語氣、音樂與氛圍,推動華語文詩詞學習的智慧化與個人化;建築系邱國維教授的「空氣濾淨系統」運用仿生設計靈感結合海洋生物與自然流體結構,開發具自動引流與模組化替換功能的空氣濾淨系統,改善都市氣流與PM2.5污染問題;以及化材系李冠廷教授的「固態廢棄物處理方法、固態廢棄物分解方法、混凝土組成物與二氧化碳捕捉劑」利用常溫常壓條件製備高活性生物炭,應用於建材、水質淨化及農業養殖,兼具廢棄物減量與碳捕捉效能,呼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建築系教授邱國維(右)以「空氣濾淨系統」獲頒銅牌獎與企業特別獎。東海大學/提供
林惠真指出,這次建築系邱國維教授的「空氣濾淨系統」更以獨特的仿生設計理念與環境永續潛力,獲得明門集團頒發「企業特別獎」。她表示,這些都充分展現東海在環境永續、數位人文和前瞻設計上長期耕耘的成果與價值,未來也將持續積極推動技術轉移與產學合作,以技術創新鏈結產業,爲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貢獻更多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