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金融科技協會深化育才 打造產官學共好平臺
(圖片/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
AI金融科技協會推動產學融合創新
AI 金融科技協會自 2019年啓動以來,致力於推動臺灣金融科技產業的多元發展,成爲串聯產官學研的重要橋樑。協會以競賽爲起點,整合六所大學與多家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業者,舉辦全國規模的金融科技創新創意競賽,開啓跨系、跨校、跨產業的合作模式。透過競賽平臺,協會不僅鼓勵學生實作,也促進產學交流,將 AI 與金融科技導入實務場域,進而提升臺灣在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能見度。
未來人才關鍵:跨界整合能力
AI 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指出,面對科技快速演進,未來金融產業的人才不再僅需單一專業能力,而是應具備跨領域、跨界的整合與學習能力。他強調:「若僅能計算資產報酬率,卻無法運用科技提升效率與準確度,那麼將很快被懂得使用科技的金融人才取代。」在知識與資訊取得日益即時的時代,跨域學習能力將成爲金融科技領域最具競爭力的軟實力。
教育向下紮根 建立人才與企業的橋樑
過去,協會於大專院校推動論壇、講座與研習營,今年進一步成立「AI 金融科技創新學院」,不僅向上延伸更向下紮根開展至高中層級的金融科技教育。此舉旨在擺脫傳統教科書式教學,導入實務導向與互動式教學模式,協助學生更早接觸AI與金融科技的實務應用。學院由來自業界與學界的講師組成教學團隊,透過知識交流達成教學相長。協會亦積極媒合競賽得獎團隊與企業資源,協助學員在職涯或創業方面獲得實質機會,打造從教育到就業的完整人才發展路徑。
串聯產官學 扮演關鍵推手
目前AI金融科技協會的會員橫跨學界與金融業,包括臺灣大學、臺北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東吳大學與臺北商業大學等六所高等學府,以及臺新銀行、元大銀行、新光銀行、康和證券、錠嵂保經、萬國法律事務所與遠一律師事務所等多家業界代表。協會從與金管會的初期互動開始,逐步擴展合作對象至數位發展部、國發會等政府機構,強化其作爲金融科技產官學研整合平臺的角色,持續推動全方位政策與產業對話。
(圖片/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
善用科技因應新挑戰
姚木川指出,臺灣過去在 1995年金融危機、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 SARS 與 2008年金融海嘯等重大事件中展現出強大的金融韌性,顯示本土金融機構具備高水準的風險控管能力。
然而,隨着全球資金流動加速,資產若過度集中於美元、美債等單一標的,將可能放大潛在風險。他建議,應善用 AI 與金融科技工具,推動資產多元配置與風險分散策略,才能在新型態國際風險環境下穩健成長。以政府在高雄設立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爲例,便需要同步發展金融科技,善用 AI 精準算力,凸顯臺灣金融戰略優勢,競爭於國際市場。
金融服務型態、跨國支付技術
面對跨境電商與數位貨幣的快速崛起,全球貿易鏈與金融體系正歷經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動與重塑。隨着智慧型手機與網路普及,金融服務、支付技術與供應鏈金融快速數位化,消費者與企業的交易行爲不再受地域限制。姚木川強調:「科技沒有邊界,也沒有時間限制。唯有積極與國際接軌,臺灣金融科技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持續創新與突破。」他同時也期許,臺灣能全面善用 AI 與金融科技,結合原有風險管理優勢基礎以及嚴謹法規制度,相信一定能讓臺灣在國際金融舞臺走得更遠、更穩、更健全。
AI 金融科技協會 https://www.aifintechtw.com/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