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風暴來襲 音樂圈打響人類創作保衛戰
近日,在Spotify上擁有逾百萬粉絲的The Velvet Sundown樂隊公開承認其音樂作品由AI生成,揭開了這支以復古風迅速走紅的新晉樂隊"高產奇蹟"背後的真相。這一事件再度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衝擊音樂創作生態的擔憂。與此同時,近期法國音樂人Skygge利用AI技術“復活”已故歌手聲線的實驗,將AI音樂相關倫理爭議推向新高潮。當AI不僅能批量創作音樂作品,更能精準復刻已逝藝術家的獨特嗓音時,有關音樂本質、版權歸屬乃至藝術家身份定義等問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01百萬粉絲樂隊“AI身份”震動樂壇
近日,在Spotify上擁有140萬粉絲的The Velvet Sundown樂隊終於承認其歌曲是由人工智能 (AI) 生成,證實了外界對這個迅速走紅的新晉搖滾樂隊的質疑。
該樂隊在更新後的Spotify簡介中寫道:“這是一個由真人進行藝術指導的合成音樂項目,音樂創作和視覺呈現均得到人工智能的支持。”並在簡介中自稱:“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機器,The Velvet Sundown屬於兩者之間。”該樂隊在簡介中進一步說明:“這不是一場惡作劇,而是一面鏡子。這是一種持續的藝術挑釁,旨在探討AI時代的創作邊界、身份定義,以及音樂的未來走向。”
02真假之間的藝術挑釁
法新社報道,這支具有70年代復古視覺風格的樂隊成立伊始便迅速走紅,在Spotify上積累了140萬粉絲。更令人感慨的是,僅在剛剛過去一半的2025年裡,他們已發佈三張專輯,展現出驚人的“創作”效率。這種異常的“高產”現象很快引發網友熱議,許多人質疑該樂隊實爲AI生成的“虛擬產物”。
值得注意的是,Spotify的競爭對手Deezer早已在該樂隊專輯頁面標註警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並明確提示:“本專輯部分曲目可能借助人工智能創作”。
然而,該樂隊此前在社交媒體X平臺上發佈的聲明卻充滿矛盾:他們一邊發佈明顯由AI生成的視覺內容,一邊又反覆強調:“我們正式確認自己不是AI”。他們甚至在社交平臺 X 上調侃說:“他們說我們不是真實存在的。那也許你也不是真的呢?”
當法新社就此事向Spotify求證時,平臺方拒絕就該樂隊本身發表評論,但堅決否認“故意縱容AI音樂氾濫以規避版權費用支付”的相關指控。
Spotify發言人迴應稱:“我們既不會偏袒AI創作的音樂,也不會從中獲取特殊利益。平臺上的所有作品均由獲得授權的第三方創作、擁有並上傳。”不過這番解釋並未說服網友,呼籲抵制 Spotify 的聲音不斷涌現。
03AI“復活”已故歌星引爭議
已故歌后黛莉達(Dalida)用她標誌性的嗓音演繹法國說唱組合PNL的歌曲,傳奇歌手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則以其獨特的法式捲舌演唱電音歌手Stromae的作品——這一切,都出自法國音樂人Skygge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這位音樂人試圖“重建一個從未存在過的世界”,卻也因此陷入法律爭議的漩渦。
法新社報道,“就要鈔票,就要鈔票 / 我這狗屁腦子從未變過”——近日,巴黎法國廣播音樂大樓的錄音室裡突然響起黛莉達極具辨識度的歌聲。聽衆們一時恍惚:這位法國流行樂傳奇天后竟在演唱PNL樂隊2019年發佈的說唱歌曲《另一個世界》(Autre monde)?要知道,黛莉達早已在32年前離世。
這個令人錯亂的“時空穿越”現象,源自音樂人、作曲家兼製作人本諾瓦·卡雷(Benoît Carré)——藝名Skygge的藝術實驗。早在2017年,他就參與制作了被譽爲“首張由藝術家與人工智能共創”的專輯《Hello World》。
在今年6月舉行的法國音樂周(France Music Week)——這個旨在向國際推廣法國音樂產業的盛會上,Skygge帶來了名爲《不可能的歌曲》的全新作品集:讓20世紀已故歌手“演唱”當代流行金曲,引發全場驚歎。
作品中,傳奇天后艾迪特·皮雅芙“獻唱”了Stromae 2013年的熱門單曲《Formidable》,“音樂詩人”喬治·布拉桑(Georges Brassens)則“演繹”了比利時歌手Angèle 2019年的女性主義代表作《Balance ton quoi》。這些作品憑藉驚人的音效還原度,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04百以假亂真的聲音克隆技術
曾任職於索尼音樂研究部門Sony CSL和流媒體平臺Spotify的Skygge,如今正以獨立音樂人身份開展這個基於開源軟件的音樂實驗項目。他的核心技術在於聲音克隆——通過聲紋替換技術,將一個人的聲音特徵完美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
“聲音克隆之所以成爲可能,要歸功於現代音頻分離技術,”Skygge用生動的比喻解釋道,“就像做好煎餅後還能把雞蛋單獨挑出來一樣,現在我們可以輕鬆分離混音中的各個音軌。”他通過收集歌手多張專輯的音頻素材,自主訓練出了專屬的聲音模型。
當Skygge演唱時,揚聲器裡傳出的便是那些已故明星被“數字復活”的獨特聲線。Skygge解釋道:“這些AI模型學習的並非歌手的演唱技巧,而是他們獨特的聲線特徵——比如他們是否習慣從較低的音域起唱,他們的顫音處理方式,以及他們標誌性的音色特質。”
此外,他還運用AI技術處理這些傳奇歌手的歷史照片,並生成演唱畫面。雖然這些被“復活”的歌手錶情略顯生硬、部分細節存在偏差、聲音偶爾帶有金屬質感,但整體呈現效果仍然逼真得令人驚歎。
Skygge的創作理念可歸類爲“幽靈學”(hauntology)——這個由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種通過召喚過去來創造新作品的藝術運動。
2023年,披頭士樂隊就曾藉助AI技術復原約翰·列儂的嗓音,發佈了一首從未面世的歌曲《Now and Then》。如今,AI音樂已滲透至電影和電子遊戲領域。但這種創新也伴隨着風險:生成式AI可能模糊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如深度僞造技術),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在音樂平臺上騙取版權收益。
“對我來說,目前這隻停留在藝術實驗,而非商業項。”Skygge坦言。但他也透露,已有出版商接洽,希望用AI技術讓其曲庫中的法國經典歌聲“重獲新生”。
05法律和倫理的模糊地帶
除了引發倫理思考外,這項技術的應用還面臨着法律層面的挑戰。
“嚴格來說,我的做法可能涉嫌違法。”Skygge坦言。這主要是因爲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RGPD)對生物識別數據有着嚴格的保護規定。
在版權歸屬方面同樣存在爭議:當AI模仿已故歌手演唱歌曲時,演唱者究竟該認定爲原歌手,還是實際演唱者Skygge?對此,Skygge傾向於將其視爲一種"混合式現場體驗",但目前這一問題仍未有定論。
06AI音樂氾濫 原創者利益遭“侵蝕”
AI生成音樂正在對原創音樂人構成嚴峻挑戰,各大音樂流媒體平臺也成爲受害者。法國Deezer多次表明反對此類內容上傳的立場,但這一趨勢已難以遏制。
綜合法新社和BFMTV新聞臺報道,近年來,該流媒體平臺上涌現出大量發佈AI音樂的“創作者”,他們通過這種方式輕鬆獲取本應支付給音樂創作者的版權分成。這類主要由Suno等平臺生成的歌曲如同“下金蛋的雞”,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平臺上激增。
AI音樂的泛濫並非沒有代價——它直接侵蝕了平臺上真正音樂人的收入。據Deezer2025年1月發佈的公告顯示,當時平臺每天接收1萬首AI生成音樂,佔總上傳量的10%。而到2025年4月,這一數字已飆升至每天2萬首,呈現出翻倍增長的態勢。
07Deezer研發監測工具警示AI音樂
爲應對這一現象,今年6月底,法國流媒體平臺Deezer宣佈研發出一款檢測工具,能夠精準識別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且未經人工干預的音樂作品。此舉是在全球流媒體平臺每日面臨海量AI生成內容涌入的背景下,行業向內容透明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Deezer首席執行官亞歷克西斯·朗特尼耶(Alexis Lanternier)表示,該平臺將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對完全由AI生成的專輯進行標註。這些被標註的專輯會顯示提示信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本專輯某些曲目可能借助了人工智能創作。”
爲了給“100%由AI生成”的音樂打上標籤,Deezer採用了其自主研發的檢測工具,該工具能夠通過分析音頻信號中的特定標記來識別AI生成內容,準確率高達98%。朗特尼耶解釋道:“音頻信號包含極其複雜的信息。AI生成的音樂會帶有原始音源中可識別的細微噪音特徵,從而幫助我們追蹤其來源……雖然人耳無法察覺這些聲音,但它們能在音頻信號中被檢測出來。”
這一標註機制是Deezer平臺戰略的重要一環。今年4月,該平臺披露每天接收超過2萬首完全由AI生成的曲目,占上傳總量的18%以上。這些作品通常來自Suno、Udio等專業AI音樂生成應用,主要目的是獲取商業收益。Deezer並未直接刪除這些內容,而是採取將其排除在播放統計之外的做法,以避免稀釋版權分成的計算基數。
朗特尼耶強調:“我們的核心訴求是確保本應屬於原創音樂人的版權收益不會被不當分流。”這一立場與平臺今年1月與法國權威版權組織Sacem達成的合作協議相呼應,該協議旨在進一步完善音樂創作者的報酬機制。
目前,Deezer全球用戶規模約爲970萬,其中法國市場佔據主要份額,遠遠落後於行業龍頭Spotify。這家瑞典流媒體巨頭擁有2.68億付費用戶,並已宣佈自7月起在法國市場實施價格上調策略。
08全球藝術家籲立法保護創作生態
人工智能在音樂領域的快速發展正引發業界日益加劇的憂慮。今年五月,超過450位法國音樂人和音樂行業人士在《解放報》聯名發表公開信,對AI生成內容的激增表示深切擔憂,認爲這正在威脅傳統音樂創作生態。他們在信中敦促政府儘快出臺“人類音樂創作保護計劃”,以應對AI帶來的威脅,簽署者包括電子音樂先鋒讓-米歇爾·雅爾(Jean-Michel Jarre)、法國創作歌手艾蒂安·達奧(Etienne Daho)以及鋼琴家瓦妮莎·瓦格納(Vanessa Wagner)等。這封公開信指出,音樂平臺對AI技術的過度依賴“不僅貶低了藝術家原創音樂的價值,同時也損害了流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信中,藝術家與相關機構呼籲立法保障創作者權益,確保其作品被AI系統使用時獲得合理報酬;另一方面,藝術家們敦促流媒體平臺主動作爲,清除“完全由AI生成的內容”,避免這些內容繼續稀釋音樂藝術的核心價值。他們警告稱,當前流媒體商業模式的吸引力已面臨挑戰,而海量“低質AI內容”的涌入將進一步危及該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去年10月,近14000名藝術家和多家機構,曾簽署由英國《衛報》發起的在線聯名信,譴責人工智能(AI)使用他們的作品來訓練算法。
今年2月,法國版權組織(Sacem)發起的一項聲明獲得了超過34000名法國藝術家的聯署支持,簽名者包括電影配樂大師亞歷山大·戴斯普拉(Alexandre Desplat)、小號演奏家伊布拉希姆·馬盧夫(Ibrahim Maalouf)等。這份聲明呼籲建立尚未成型的藝術保護機制,並嚴正警告:藝術家的作品正面臨“系統性掠奪”。聲明敦促社會各界理性探討,共同尋求“公平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藝術家們特別強調:“未經版權所有者授權,任何人工智能應用都難以實現真正的道德合規。”
(歐洲時報/ 週週 編譯)
編輯:豆
點在看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