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F 攜手高通共同發布《2025臺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與美國高通公司17日共同主辦《2025 臺灣產業AI化大調查暨AI落地指引》發佈會,調查報告顯示,臺灣企業導入人工智慧的進展緩慢,約七成企業對AI僅停留在初步認知階段,而且大多限於雲端上的生成式AI,缺乏對邊緣AI(Edge AI)的認知影響了企業AI化的關鍵決策,不過在企業爲追求成長所需重視的成本、性能與效率,以及隱私與安全等問題,正可透過邊緣AI加以解決,讓AI真正的發揮價值。

調查指出,在滿分爲100分的基準下,整體企業在產業AI化指數三大面向中,成長最明顯的「技術應用」面向平均指數有47分,資通訊產業表現最佳;至於「人才培育」僅有 31.5 分,47% 尚未規劃 AI 人才發展策略。

臺灣產業在發展邊緣AI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包含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與電子製造供應鏈,以及成熟的 ICT產業生態,這使臺灣企業更能有效整合 AI 晶片、終端產品與服務,快速實現邊緣 AI 應用商業化與規模化,在全球競爭中掌握先機。

高通副總裁暨臺灣、東南亞與紐澳區總裁劉思泰在發佈會中指出,臺灣擁有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與強大的ICT生態系,這項優勢可望爲臺灣創造進一步提升其全球裝置上AI競爭力的絕佳機會。在裝置上運行AI能爲企業帶來更高的隱私與安全性、降低營運成本、節省能耗,在更高效和更低延遲的情況下,達到更個人化的目標。裝置上AI加速AI應用在各行各業落地,讓臺灣走向更智慧、更具競爭力的未來。

劉思泰進一步說,模型蒸餾(model distillation)技術的出現,大幅縮小終端裝置與在雲端運作的大型模型之間,在運算能力上的差距,另外,AI模型正變得更小、更強大、更高效,並且已經能夠直接在手機、車載、PC等裝置上的各種應用程式中,熟練的完成任務。邊緣AI的推展將能全面提升使用者體驗,徹底改變人類工作和生活娛樂的方式,同時有效協助的各行各業跨越技術門檻、加速導入AI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