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變革下,大學校長三問中國教育!人才培養核心是什麼?
“如果樑文鋒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嗎?如果王興興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宇樹科技嗎?如果汪韜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大疆嗎?”
5月17日下午,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王樹國向聽衆拋出上述之問。同一場合,從事藝術創作工作40年的北京電影學院原副校長、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院長孫立軍也在思索:AI出現後,藝術創作領域還存在所謂的風格嗎?藝術人才培養的核心是什麼?
當前,新技術浪潮正在席捲全球,一個顯著的特點是AI技術極大地突破人的知識邊界,並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生產生活的限制。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變革?現有大學教育如何與AI緊密融合起來?
面對智能時代的新挑戰,兩位高校教育者不約而同提到,主動擁抱AI。在王樹國看來,“規避它不是辦法”。如果一昧地害怕技術帶來的弊端,那必將被它所奴役甚至傷害。孫立軍也認爲要擁抱AI,“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樹敵。”
大學需跳出封閉小圈子,直接與社會對話
任何技術的創新,離不開人才。結合各自觀察與發現,兩位高校教育者分享了他們對人才培養的看法。
王樹國認爲,現在很多發明創造和新形態都來自社會,大學已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爲此大學必須從“以單一學科爲支點”的傳統封閉小圈子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他在當天的分享中向臺下的聽衆拋出一個自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如果DeepSeek創始人樑文鋒、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大疆創始人汪韜繼續讀博士,還會有今天的成就嗎?
“這些孩子走出校門後得到那麼好的發展,爲什麼我們想栽樹而沒有栽成?”王樹國說完,又點名坐在臺下的清華大學講席教授張亞勤問道:“我們的教育怎麼辦?”
南都記者注意到,王樹國三問中國教育的同時,現場觀衆席裡發出了一陣笑聲,但又很快靜下來,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解答。但王樹國直言沒有答案,唯一得到實踐驗證的是那些讀博士的沒有樑文鋒他們做得好。
“我們只是育了一顆苗苗而已,真正的成長在實踐當中。”王樹國強調,學歷不等於能力,能力也不從書本而來。大學要改變教學理念,教師的職能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讓知識變爲學生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天的分享中,王樹國還反駁了“文科無用論”。他說當一系列技術問題產生的時候,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如何建立相應的文明體系,包括法律法規秩序等,以確保新技術不傷害人類,最大限度釋放新技術對人類的益處等等,都離不開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研究。
“這場新技術革命同樣給人文社科帶來發展的契機。”王樹國認爲,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在人類進程中發揮的作用缺一不可。如果過分關注自然科學,而忽略人文社科,那將導致人類文明的消失,給人類帶來極大傷害。
大學課堂不能簡單地強調擡頭率
AI的快速發展,同樣影響着藝術創作領域。如何重塑藝術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是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孫立軍關注的議題。
據孫立軍介紹,AI出現後,很多人在爭論電影界、藝術創作還存在所謂的風格嗎?一些有名氣的藝術家對這項新技術尤爲排斥,認爲AI雖然提升了創作的效率,但缺乏藝術性和個性化,“就像預製菜一樣,內容都差不多。”
孫立軍長期致力於中國原創動漫、遊戲作品的創作與研究。面對這波AI熱潮,他選擇主動擁抱,並嘗試將AI變成“合作伙伴”。過去一兩年,孫立軍拜訪過一些AI公司,看完對方提供的樣本後,他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AI會把梵高的繪畫做成像塞尚的風格”。
究其原因,孫立軍認爲,這是因爲AI公司在訓練模型時,並未真正去了解和研究這些藝術家,深入挖掘其中的審美差異性。
不僅如此,孫立軍在實踐中還發現,由於模型數據不夠豐富,AI輸出的形象以西方審美爲主,生成畫面更多呈現的是歐美和日式風格。由此,他認爲AI時代還需從底層文化思考:如何把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現代化?怎麼在世界舞臺上講好本土文化故事?
孫立軍認爲,AI讓藝術創作的技術門檻降低,但“會工具”不等於“會表達”。從學“術”到學“道”,教育理念應作出調整——中國教育正面對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因爲AI的落地應用,有助於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但爲何學習?“如果(學生)對這些課程或專業沒有興趣,拿再高的學歷學位也沒有意義。”
在孫立軍看來,AI時代的藝術人才培養是一個未知,但因材施教、興趣教學將更加重要。大學課堂不能簡單地強調擡頭率,而是要重視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社會責任的培養。面向未來的藝術人才,應是具備獨立思想、文化自覺與敘事能力的新時代表達者。
具體而言,人不能只會模仿重複,而要找到獨有的創新力,發掘無法被AI替代的潛力;其次是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要將優秀藝術和文化融入世界數據庫,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此外,孫立軍提到“可完成力”也是藝術人才培養的核心。“不能光做一個樣子,還要進入到產業界——如何服務產業界和社會,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也是現在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需要0-1的創新
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業界求賢若渴。前不久,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在上海的一場論壇上現場招聘,稱公司的各種崗位包括文職、採購、銷售技術、研發市場都很缺人。
這家機器人明星公司希望找尋何種人才?宇樹科技副總經理王啓舟在當天的圓桌對話環節,給出了一些答案。他說,宇樹這麼多年一直比較偏好有動手能力,更願意做新技術嘗試、學習和研發,甚至能夠去動手參加一些比賽的人才。
王啓舟進一步提到,人形機器人是多學科交叉領域,包括本體、AI和感知。在機器人機械、電子、控制等方面,甚至一些前沿的材料領域都需投入研發和吸納人才。未來機器人還可能會跟芯片掛鉤,旨在打造與機器人感算一體的芯片。這些領域均大有可爲,亟需人才加入。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認爲,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爆發以AI爲背景,具身智能成爲重要方向。中國在這方面具有顯著人才優勢,但國內不太會做“0到1”的突破性創新,更偏向“1到10”的跟隨式創新,因此仍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南都記者注意到,在另一場“問道智能”的圓桌對話中,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清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也提到這一問題。他回顧了互聯網時代,稱中國早期很多技術和商業模式是向國外借鑑的,但後來在規模、用戶體驗、產品架構等方面,中國做得更好。
因此張亞勤認爲,在某種程度上,AI領域可能出現中美兩個架構、技術路徑,並在芯片、模型和應用等方面存在差異。但與此同時,“我們希望中國可以創造新的東西,有更多0-1的創新。”
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也提到,中國人聰明且勤奮。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往往能很好地完成1-10的發展,但如何實現0-1的突破是關鍵,而這需要從教育入手。
採寫/視頻:南都記者李玲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