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活”已至 發展“堵點”如何打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實習生 劉璇
5月17日,小鵬汽車機器人中心首席工程師總監陳晨屹第三次帶着人形機器人“Iron鐵人”走進清華園。去年4月,他只能帶着一份講解人形機器人的PPT來做展示。7個月後,通過底盤和關節卡扣固定、木箱運輸,拆裝耗時一個半小時,陳晨屹帶着“鐵人”進行靜態展示。他當時的目標是,讓人形機器人自己走進清華。
如今,“鐵人”已經能在清華園步行穿梭,向周圍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情況。站在“智匯清年”清華大學人工智能青年論壇的演講臺上,陳晨屹提到,未來的目標是實現機器人量產,在不同場景裡展開應用,並確保機器人的穩定性、可靠性等。
除了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展示,在這場論壇上,“AI+交通”“AI+政務”等不同的場景被一一提出,院士專家們和青年學生一起思考,未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還存在哪些技術難點,如何更好地服務未來?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熱門場景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提出,清華團隊搭建了“車路雲一體化”系統架構,即通過移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車、路、雲融合,實現動態數據服務和協同決策的環境。
在他看來,AI不僅會重塑汽車產業格局,還將改變交通出行方式,更深度融入生活之中。但要實現自動駕駛的快速發展,還要破除單家企業數據收集存在的覆蓋不全等問題,通過車路雲協同視角採集數據,構建雲控技術平臺,實現數據閉環和模型優化。
數據孤島的問題在“AI+政務”的應用場景中同樣存在。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孟慶國提到,今年以來,多個地方政府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引入了“AI公務員”,從“一網通辦”等“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進入到人工智能驅動的新模式。
在孟慶國看來,藉助人工智能在海量信息處理方面的優勢,可以快速掌握一些政務事項,面對居民的訴求提供智能問答、政策精準推送等相關服務。
但當前,人工智能的應用多處於工具層面,對政府核心業務和組織結構影響有限,要實現深層融合需要解決數據孤島、算力統籌、模型協同、幻覺與黑箱等問題。孟慶國建議,要強化政企合作,統籌算力部署,管理數據知識、促進大模型從工具層應用向核心業務創新和範式的轉變。
圍繞“共繪未來人居新圖景”的主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提出了天空地一體化數據支撐及智能監管新模式,即利用衛星遙感等設備,藉助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無廢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
如今,AI逐漸滲透進校園、醫院等場所,服務城市的發展。“AI+生活”的時代已來,但要進一步實現人工智能的普及化應用,還面臨哪些“堵點”?
身處研發應用一線,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張鵬在現場描述了一個場景,即未來學生將會用AI答案質疑教師的講解,患者也會用AI問診質疑醫生的判斷。毫無疑問,AI將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但他認爲不必對AI持有恐慌心理。雖然大模型在語言能力上已不斷接近人類,但對比人類直覺、邏輯等認知層面能力,大模型仍存在較大差距。
張鵬建議,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分析,探討多模態能力的提升對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激發人工智能產品的潛在價值。從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張鵬認爲,要改變傳統灌輸式的知識傳授方式,重新思考教育的定位,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創新能力。
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研究生團委書記胡明遠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到,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深刻賦能各學科、各行業的發展。對於青年學子,要藉助AI大賽、論壇等實踐契機,嘗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解決真實場景的實際問題,爲推動AI發展和應用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