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天弓都擋不住? 共軍「廉價秘器」企圖瓦解臺灣空防
解放軍東部戰區聯合演訓,對預定海域成功實施遠程火力實彈射擊。(圖/新華社)
從1990年代開始,解放軍將短、中程彈道飛彈作爲對臺文攻武嚇的主要工具。如何有效防禦飛彈攻擊,成爲臺灣國防首要課題,我方也因此向美國採購昂貴且數量有限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不過,國防部前視察盧德允指出,共軍近年來已將戰術升級,改以成本相對低廉的「遠程火箭砲」 (簡稱遠火)來取代高價的彈道飛彈,企圖瓦解臺灣的防空防禦。
過去,共軍倚賴東風11、東風15等彈道飛彈進行威嚇,但這類飛彈造價高昂,數量也相對有限。現在,解放軍已將射程較短的傳統火箭砲放大,並加上簡單的導引裝置,使其成爲可精準打擊戰略戰術目標的「遠火」。盧德允表示,這些遠火的成本遠低於彈道飛彈,代表共軍可以同時發射大量火箭對臺灣本島進行飽和攻擊。
他提到,解放軍在歷次對臺軍事演習中,都會動用多種遠程導引火箭,甚至已在東部戰區的集團軍下成立了專門的「遠火旅」,數量預計還會繼續增加。這項發展對臺灣的防禦造成了嚴峻的挑戰。
盧德允認爲,當大量且低廉的遠火對臺灣造成巨大威脅時,我們是否應該發射造價極高且數量有限的愛國者飛彈去攔截,已成爲一個兩難。一枚愛國者飛彈造價6000萬臺幣至1.2億元,「用愛國者飛彈去攔截這樣的火箭,那豈止是不對稱,它是反不對稱,這本帳非常不划算。」他直言,如果爲了攔截低廉的遠火而大量耗費昂貴的愛國者飛彈,肯定是一筆虧本生意。這種「不對稱」的新戰術讓臺灣的防禦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盧德允強調,這項戰術不僅能有效打擊臺灣的防禦能力,也能透過消耗戰來削弱我們的軍事資源。爲了應對這項新挑戰,臺灣需要重新思考防空防禦策略。這場「反不對稱」的戰術考驗,除了讓國防單位必須尋找更有效的反制方案外,也突顯了未來戰爭模式的轉變。
圖爲愛國者二型(PAC-2)防空飛彈發射情形,愛國者系統是美國雷神公司研發的防空飛彈系統,主要用於攔截來襲的戰機、巡弋導彈及戰術彈道飛彈,在我國空防負責執行中高空層防護任務。(鄧博仁攝)
解放軍火箭軍訓練發射狀況。(資料照/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