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穿越版合影”不只是一次課堂創新
王志順
AI這麼方便,學生該不該用它來做作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最近一次的課堂作業,就要求學生用AI生成一位明清時期的作家形象,並將自己的照片和作家生成在一起,組成一張穿越版“合影”。戴着眼鏡的姚鼐、吃着火鍋的袁枚,AI“復原”的明清作家人像,還挺有看點。(4月2日《揚子晚報》)
當袁枚在AI生成的畫面裡涮起火鍋,姚鼐戴着眼鏡翻閱古籍,南京大學文學院的學生就用AI技術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這場被戲稱爲“集體穿越”的古代文學作業,不僅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創造力,更折射出數字化時代人文教育的創新突圍。當傳統文科遇上AI浪潮,這場看似“出格”的教學實驗,實則蘊含着文科教育破局求變的深刻啓示。
苗懷明教授佈置的作業,本質上是將AI轉化爲思維訓練的“腳手架”:學生爲生成符合歷史邏輯的AI圖像,必須深挖《紅樓夢》中眼鏡出現的章回,考證明清時期西洋器物傳播路徑。技術工具在此不再是炫技的噱頭,而是倒逼學生從知識搬運工轉變爲問題解決者。當AI將《閱微草堂筆記》的鬼怪具象化,學生必須調動文學理論辨析數字與現實的邊界。這正是數字時代人文教育的核心要義。與傳統的文科課堂不同,數字時代的文科教育培養的不是存儲古籍的“人形硬盤”,而是具備技術駕馭力和價值判斷力的複合型人才。
這場教學實驗最富啓示性的,在於其揭示了AI與人文素養的共生關係。學生爲生成姚鼐的“學究”形象,需先理解桐城派“義理考據辭章”的學術追求;要讓AI準確呈現隨園風物,必先吃透袁枚“性靈說”的美學思想。技術工具扮演着認知加速器的角色,將原本停留在文本分析層面的學習,轉化爲具象化的創造實踐。值得注意的是,作業中那些“戴着眼鏡的姚鼐”“涮火鍋的袁枚”等“穿越”場景,非但沒有消解歷史嚴肅性,反而通過反差性敘事激活了文化闡釋的新維度——當學生用數字技術解構經典時,恰恰是在完成對文化基因最深層的解碼。
在這場教育實驗中,最珍貴的不是技術賦予的“超能力”,而是技術凸顯出的人文價值錨點。當AI能瞬間生成千幅文人畫像,真正稀缺的是選擇“姚鼐應該戴哪種眼鏡”的審美判斷;當技術可以虛擬任何歷史場景,真正重要的是決定“袁枚適不適合出現在火鍋店”的文化邏輯。這印證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層邏輯:技術越是解放機械勞動,人文素養的不可替代性就越突出。就像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的,AI生成的明代眼鏡可能源自《紅樓夢》的細節,但如何將其轉化爲可信的歷史敘事,仍需要文學、歷史、藝術的多維交叉驗證。
在這場虛實交融的教學變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賦能教育的表象,更是人文精神在數字時代的涅槃重生。當AI將《隨園食單》轉化爲火鍋店裡的文化符號,當姚鼐的眼鏡成爲考據訓練的切入點,人文教育正在打破“技術崇拜”與“傳統守成”的二元對立,開闢出一條“以人文駕馭技術,以技術滋養人文”的新路徑。這或許預示着未來教育的圖景:技術是自由穿梭的時光機,而人文才是確定航向的羅盤。在這個意義上,南大師生的“穿越”實驗,不僅是一次課堂創新,更是對“培養什麼樣的人”這個根本命題的數字化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