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日本料理有理由了!日學者最新研究:常吃傳統日食「憂鬱症狀」較少
▲常吃傳統日式料理,除了滿足味蕾,還可能有助於降低憂鬱症狀。(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日本料理在臺灣擁有廣大支持者,從家庭餐桌上的味噌湯、壽司到餐廳裡的照燒魚、茶泡飯,日式飲食幾乎已成爲不少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現在,愛吃日本料理的理由又多了一項: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常吃傳統日式料理的人,憂鬱症狀顯著較少,可能與這類飲食對神經傳導活動的正面支持作用有關。
該研究由日本國立健康危機管理研究機構與其他團隊合作,針對2018至2020年期間,約12,500名在關東與東海地區企業工作的員工進行調查。除了基本生活習慣如飲酒、睡眠狀況,研究人員也設計問卷評估受試者攝取各類食物與料理的頻率,進一步分析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團隊依據調查結果建立所謂的「傳統日本飲食指數」,食用白米、味噌湯、豆製品、煮蔬菜、菇類、海藻、魚類、醃漬食品與綠茶等項目頻率越高,得分越高。研究顯示,指數越高者,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越低。例如在得分最低的羣組中,約有35.8%受試者顯示有憂鬱傾向;而在得分最高的羣組中,此比例則降至25.3%。
在考量年齡、教育背景、加班時數、飲酒習慣、睡眠長度等變數後,研究發現得分最高羣組與最低羣組相比,憂鬱症狀比例少了約17%,顯示關聯性仍具有統計顯著性。
研究指出,傳統日本飲食中常見的食材,如海藻、豆製品與蔬菜富含葉酸,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而魚類中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則被認爲可支援神經活動。這些成分可能是降低憂鬱症狀的關鍵因素。
不過,傳統日本飲食也存在某些營養限制,例如白米爲精緻穀物,膳食纖維與礦物質含量相對不足;而奶製品、生鮮蔬果等攝取量也偏低,醃漬物與幹物則含鹽量較高。
針對這些不足,研究團隊另外設計了「改良型日本飲食指數」,將玄米、乳製品、生蔬果等納入高分項目,並對高鹽食物的攝取頻率設置反向得分。結果發現,改良版指數與憂鬱症狀的關聯趨勢亦與傳統指數類似,未見顯著差異。
對於喜愛日本料理的人來說,這項研究無疑提供了另一層享受美食的理由!不只是口味與文化上的偏好,傳統日本飲食或許還能在無形中爲心理健康加分。雖然仍需更多長期研究佐證,但從現在開始,品嚐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配上新鮮魚料理與一杯綠茶,不只是味蕾的滿足,也可能是對身心最自然的溫柔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