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漲完港股漲,移動、電信、聯通三巨頭股價爲何頻繁創新高?
2025年,全球科技行業正上演一場史無前例的“金錢盛宴”——亞馬遜豪擲千億美元、Meta押注650億美元、阿里巴巴未來三年則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人民幣……
這些天文數字的背後,是一場圍繞AI未來的“生死競速”。
同步帶來的則將是AI算力產業鏈的黃金髮展期,尤其是產業鏈中游算力網絡平臺的構建需求將激增。此時,包括兼顧雲服務與IDC數據中心服務的三大運營商,以及阿里、騰訊等科技巨頭都將成爲市場焦點。
據工信部消息,春節期間,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積極利用AI開展創新服務,融合其在5G、雲平臺、大數據等方面能力,多領域佈局,豐富AI應用供給。目前三家均全面接入DeepSeek開源大模型,助力國產大模型性能釋放。
基於此,今年年初至今,國內三大運營商——中國電信(00728.HK)、中國移動(00941.HK)、中國聯通(00762.HK)港股股價持續走高,累計分別大漲29%、8%、34%,其中中國電信破歷史新高,中國移動則以1.7萬億大體量再次逼近歷史新高。
全球AI技術正在進入全面商業化階段,而需求的爆發,驅動者運營商估值體系進入重塑階段。
超算核心勢力,運營商砸重金奔赴AI與雲“新戰場”
2025年以來,以DeepSeek爲代表的國產大模型技術突破,推動中國AI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據工信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數超過900萬架,算力總規模全球排名第二,與5年前相比,增幅達到1.85倍以上。
增速仍在持續擴大。IDC發佈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到1037.3EFLOPS,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2781.9EFLOPS。此外,據測算,2025年中國通用算力規模將達到85.8EFLOPS,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140.1EFLOPS。按照預測數據,2023—2028年期間,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6.2%,通用算力規模預計複合增速將達到18.8%。
這種爆發式增長直接催生了對底層通信基礎設施的海量需求。中國信通院測算,每1%的算力增長可撬動數字經濟增長0.4%、GDP增長0.2%,而AI應用對網絡帶寬的需求增速是傳統業務的3-5倍。
產業鏈維度,AI算力產業鏈的中游主要在於算力網絡平臺的搭建,其中算力平臺的擴展和智算中心的搭建將成爲中游發展的重點方向。
此時作爲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承建者,爲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技術的變遷以及新需求的爆發,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電信運營商均大手筆加碼佈局AI和雲計算領域。
其中,中國移動在算力建設和“九天”人工智能基座的打造上投入巨大,注重構建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中國電信則在算力提升和星辰大模型系列的研發上持續發力;中國聯通重點佈局算網數智,通過元景大模型和算力智聯網的建設,推動智能化轉型。
據各企業數據,2024年中國移動計劃算力領域投入475億元,同比增長21.5%,佔資本開支比重提升5.8個百分點至27.5%。中國電信則在雲/算力投資180億元,智算規模超過21EFLOPS,同比增超90.9%。中國聯通則表示,公司算網數智投資堅持適度超前、加快佈局。
最終,截至2024年,中國移動智算中心規模已達29EFLOPS,遠超此前預計的21EFLOPS,並部署了4各萬卡級算力集羣,其中三個是在去年建設的,包括全球運營商最大單體液冷智算中心(呼和浩特)、以及全球運營商最大單集羣智算中心(哈爾濱);同期,中國電信達到21EFLOPS,中國聯通則約爲10EFLOPS。
所謂萬卡集羣,指的是由一萬張及以上的加速卡(包含GPU、TPU及其他專用AI加速芯片)組成的高性能計算系統,主要用於加速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過程。鑑於AI大模型的訓練對底層算力消耗極大,所以集成巨量規模的單卡算力芯片,成爲當前算力基礎設施部署的主流趨勢。
在國際上,微軟、Google、Meta等AI領域的巨頭企業,均已開展超萬卡集羣的項目部署。國內方面,阿里、字節、騰訊等科技巨頭,以及三大運營商也都在加大布局力度。
據悉,中國移動旗下呼和浩特智算中心單體算力規模達6.7EFLOPS,其國產化算力佔比已超85%。這表明當前國內算力基建的自主搭建能力已達到極高水平,產業需求迎來大爆發具有極高的確定性。而運營商在算力網絡方面的佈局,直接提升了企業在數據傳輸、存儲和處理環節的議價能力,從而重塑了估值邏輯。
A股年線“四連陽”到港股新高,運營商機房裡藏着黃金礦
基於以上幾點,早在2023年-2024年,三家運營商的成長力早已得到市場正反饋。體現在A股市場,三大運營商中,除中國移動今年出現高位震盪外,其餘兩家股價年線均已連收4連陽,其中中國電信更是連連創歷史新高。
進入2025年後,國產AI應用端的噴涌而出以及在全球市場極強的產品表現,則進一步催化了國際資金對中國AI產業鏈、科創實力的再認知,再疊加上中概科技股歷時5年終於露出重回增長軌道的跡象,三大運營商的成長性開始被更多海內外資金認識到,相關港股股價也開始進入技術性走強期。
截至目前,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均全面接入DeepSeek開源大模型,實現在多場景、多產品中應用,針對熱門的DeepSeek-R1模型提供專屬算力方案和配套環境,助力國產大模型性能釋放。
具體來說,雙方合作主要圍繞四項主要業務:一是AIIaaS雲,通過爲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來獲取收益;二是數據中心業務,爲客戶託管IT硬件,如AI服務器;三是將DeepSeek融入運營商的應用服務,比如在天翼雲盤APP中提供DeepSeek聊天機器人;四是智算集成業務,向設備商採購硬件設備,爲客戶提供軟硬件一體機,助力AI的本地部署。
據悉,中國移動"梧桐智聯"平臺接入DeepSeek後,爲政企客戶提供全棧國產化AI解決方案,帶動數字經濟收入佔比突破45%;中國聯通則在完成適配後,於全國270個骨幹雲池預部署AI推理服務,並推出DeepSeek一體機,藉助聯通雲的硬件基礎和數據積累,支撐政務、金融等領域的模型訓練需求。
對此,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建榮曾表示,聯通雲部署DeepSeek以來,客戶數量迎來快速增長。一個月時間,整個算力資源從過剩到不足。2024年整體token的消耗量在5萬億左右,2025年預計至少50萬億,DeepSeek會帶來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華泰證券認爲,在DeepSeek引領下,國內AI應用推廣的深度和廣度有望進一步加強,應用側更加繁榮,帶動流量及推理算力需求強勁增長,而三大電信運營商有望從“網、雲、端”三個維度受益:
一是AI應用的繁榮伴隨着數據流量需求的高增長,未來十年三大運營商來自數據流量的收入增長中樞有望提升;
二是AI雲計算在DeepSeek大模型的賦能下行業景氣度提升,運營商雲業務有望迎來收入的增長及利潤率的改善,同時,數據中心業務有望受益;
三是AI與智能終端加速融合,連接需求從“人與人”向“物與物”拓展。
中國銀河則指出,DeepSeek開源模型推出後,大模型的重心逐步從預訓練轉移到了後訓練,推理端算力規模有望提升,對於硬件端的要求也有所降低,運營商對算力底座的投資有望與應用端的普及形成良性循環,資本開支的投入逐步轉化爲規模化提升的回報。
再加上此前阿里巴巴宣佈未來三年雲和AI投資超過去十年總和帶來的催化,直接引發港股電信板塊估值重構。截至3月7日發稿前,中國電信港股年內漲幅達27.5%,市盈率接近16倍;中國聯通市淨率創歷史新高至1.02倍,年內累計股價漲超32.6%;中國移動則繼續高位上行,年內漲超8%。
6G研發"搶跑"倒計時+5G-A新應用爆發,數字產業玩家長期價值凸顯
與此同時,面向未來更高階數智化需求的6G技術則是三大運營商股價得到催化的另一因素。
日前,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關於未來產業方面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對比以往政府工作報告,6G概念爲首次進入。受該消息影響,3月5日,6G概念大幅上漲,排在概念漲幅榜第一,相關概念股接連大漲。
6G是指第六代移動通信標準,是5G升級版,大多數性能指標相比5G將提升10到100倍。6G網絡將是一個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集成的全連接世界,通過將衛星通信整合到6G移動通信,實現全球無縫覆蓋。
目前,6G正處於標準研究制定階段,商業化至少也要到2029年之後。但是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6G推進組組長王志勤透露,6G的技術標準研究會在今年6月啓動,2025—2027年完成技術研究階段,這意味着2025年是6G發展的關鍵之年。
在此背景下,運營商加碼佈局相關技術研發,同時必然也要加速推進5G-A技術在AI等軟硬新產業的商業化應用。
日前中國電信旗下中電信數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獲得“一種基於6G的天地一體化傳輸優化及拓撲測繪的方法”國家發明專利,這項技術突破標誌着我國在6G星地融合領域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
與此同時,近日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中國移動、華爲、樂聚聯合發佈全球首款搭載5G-A技術的人形機器人。所謂5G-A技術,可被視作5G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最新演進,具有高帶寬、低時延等特點。據樂聚機器人方面表示,基於5G-A技術,人形機器人可實現大場景下高精度定位,且無需額外設備,可增強多機協作可靠性,拓展工業場景適用範圍。
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則認爲,隨着機器人的深入應用,5G或5G-A的通信技術爲多種類、多品類的機器人羣體調度協同提供支持。在MWC上,中國移動總經理何飈則表示,AI的能力滲透進各行各業,打造AI+生態圈,5G-A則將爲AI+時代提供網絡連接基礎。
可以預見未來隨着6G預研啓動和AI應用深化,運營商在算力網絡領域的戰略價值將進一步凸顯。
並且隨着全球AI競賽升級,中國運營商有望從"算力跟隨者"向"生態主導者"轉型,開啓估值重構的新篇章,數字經濟主航道的投資價值將長期凸顯。